山寺
树暗常疑夜,山多易得云。
撞钟最深处,岭外不曾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木阴暗常常让人怀疑已是夜晚,山间云雾众多容易让人看见云彩。钟声传向山谷的最深处,在山脉之外就听不见钟声了。
去完善
释义
树暗常疑夜: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木茂密,光线暗淡,使人常常误以为已经是夜晚。其中"疑"是动词,表示怀疑的意思。
山多易得云: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中云雾变幻,多山的地势容易形成云层。其中"易得"是指容易得到或出现。
撞钟最深处:这句诗的意思是钟声回荡在山谷的最深处,其中"撞钟"是指敲响钟声。
岭外不曾闻:这句诗的意思是岭外的其他地方没有听到这深沉的钟声。其中"岭外"指山脉之外的地方,"曾"是副词,表示曾经,"闻"是动词,表示听见。
去完善
赏析
《山寺》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描绘山寺景象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树木、山岭、钟声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山寺的清幽与宁静。
首句“树暗常疑夜”,描述了山寺周围的树木繁茂,光线昏暗,让人怀疑已是夜晚。这句诗通过“树暗”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同时也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基调。
次句“山多易得云”,表现了山中云气弥漫的景象。这里的“山多”不仅指山岳众多,还暗示了山间的湿度较大,容易形成云雾。这句诗通过对云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山寺的神秘感。
第三句“撞钟最深处”,描述了山寺内传出的钟声,在深山之中回荡。这里用“最深处”来形容山寺的位置,既形象地表达了山寺的隐世独立,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末句“岭外不曾闻”,强调了山寺钟声的传播范围有限,只有岭外的行人才能听到。这句诗通过对比山寺内外的人事纷扰,突显了山寺的清净脱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的向往。
总的来说,《山寺》这首诗歌通过对山寺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在写作技巧上,赵汝鐩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拟人等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寺》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36年至1241年之间,即南宋晚期。在这段时间里,赵汝鐩以其雄浑的笔触、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山寺的景象,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生际遇。
赵汝鐩在南宋时期曾任户部侍郎,后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湖南一带。在这个特殊时期,他游历名山大川,寄情山水,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赵汝鐩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在这首诗中,他以山寺为题材,通过对山寺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败。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