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全甫惠荼蘼五首 其五
修竹弄风新雨歇,瑶英玉蕋攀高节。
折来解恼北窗吟,只合闲拈映胸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雨后,修长的竹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就像瑶英玉的花瓣一样,它们努力攀爬到高处。摘下一片绿叶,可以用来消除烦恼,在北窗下朗诵诗篇,再适合不过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次韵:指依照原诗的韵脚和韵律作诗。
2. 李全甫:生平不详,可能是诗人同时期的友人。
3. 惠:赠送。
4. 荼蘼:一种草本植物,具有观赏价值。
5. 修竹:挺拔的竹子,象征坚韧的品质。
6. 瑶英:指美好的花朵。
7. 玉蕋:形容花蕾晶莹剔透。
8. 高节:高尚的品质。
9. 折来:采摘。
10. 解恼:消除烦恼。
11. 北窗吟:比喻恬静的生活。
12. 闲拈:悠闲地拿取。
13. 映胸雪:比喻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廖刚的一首咏物诗,题目中的“次韵”表示这是根据李全甫的原诗韵律和主题所作的诗歌。诗中描绘了新雨后清新的景象,以及折下荼蘼花的情境。作者借修竹、瑶英等形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北窗吟”暗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美丽的景物,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提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李全甫惠荼蘼五首 其五》是南宋诗人廖刚的一首佳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154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当时金国南侵,政局动荡不安。廖刚作为一名官员,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于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廖刚以荼蘼花作为象征,寓意着国家正面临着如荼蘼花凋谢一般的困境。他通过对荼蘼花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之情。同时,廖刚也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廖刚作为一个文人志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廖刚的这首古诗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才情和品德,也体现了南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