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书怀
几年重几曾为客,今日黄花特地愁。
北阙欢娱云杳蔼,南州消息鴈沉浮。
惊人节物应无奈,浪迹生平可但休。
倚剑长吟楼阁暮,淡烟寒月不胜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曾几经离散做客他乡,今日再睹这朵黄花倍感忧愁。
那遥远的北方宫阙欢愉如云已难寻觅,南方的消息却像大雁时起时伏令人担忧。
如此惊人的时节让人无力应对,四海为家的日子何时能休?
夜幕降临,倚剑而歌于楼阁之上,淡淡的烟雾、寒冷月色使得秋天更加难以承受。
去完善
释义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是登高祈福、祭祖的节日。
书怀:抒发情怀,表达情感。
廖刚:宋代文人,字用中,号高峰居士,顺昌(今福建顺昌)人。曾任吏部尚书、御史中丞等职。有《高峰文集》传世。
北阙:古代宫殿北门,借指皇宫或朝廷。
云杳蔼:形容云雾弥漫的样子,这里可以理解为朝廷的繁华景象。
南州:南方地区,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家乡。
雁沉浮:大雁在水上时起时落,这里可以理解为传递消息。
惊人节物:令人惊讶的季节变化。
无奈:无法抵抗。
浪迹:四处漂泊。
但:只。
倚剑:持剑而立,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形象。
长吟:大声吟咏。
楼阁:诗人在高楼上。
淡烟寒月:稀疏的烟雾和寒冷的月光,这里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景色。
不胜:承受不住,这里可以理解为难以忍受。
去完善
赏析
《重九书怀》是宋代诗人廖刚的一首描绘重阳节思念家乡和感叹人生的五言律诗。诗歌以抒写内心情感为主线,通过对重阳节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诗人身在异乡、心怀故园的思乡之情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联“几年重几曾为客,今日黄花特地愁”点明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的重阳佳节,看到金黄色的菊花,不禁触发了内心的离愁别绪。这里的“几年重几曾为客”意味着诗人已经在外漂泊了很长时间,每当重阳节来临时,他都会格外怀念家乡。
颔联“北阙欢娱云杳蔼,南州消息鴈沉浮”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无法回到家乡的无奈心情。“北阙”指代京城,象征着繁华和快乐;而“南州”则代表诗人的故乡。这两句诗意味着诗人虽然在京城享受着欢乐的时光,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远方的家人和故乡。
颈联“惊人节物应无奈,浪迹生平可但休”描述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无奈和对人生历程的反思。重阳节的到来令诗人感到时光飞逝,而他依然身在他乡,无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同时,这也让他对自己的一生感到迷茫和无奈。
尾联“倚剑长吟楼阁暮,淡烟寒月不胜秋”展现了诗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独自在高楼上抒发情感的情景。他倚剑而立,对着夜空低吟,四周弥漫着淡淡的烟雾,寒冷的月光洒在秋天的景物上,更显出诗人此刻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以凝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思念家乡、感慨人生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九书怀》是宋代诗人廖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重阳节之际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心情。
此诗创作于公元1085年左右,正值北宋神宗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在这个时期,廖刚因才学出众,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然而,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这使得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完全实现。
在这个时代,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外患严重。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对宋朝构成了巨大威胁,而朝廷内部却矛盾重重,权臣当道,政治腐败。这些都让廖刚感到忧虑和无奈。
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廖刚回想起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重九书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叹,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他希望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得以实现,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