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藏一除校书作别竹诗次其韵与藏一直舍切邻实共此竹
晚窗帘卷雨初残,一点无尘碧玉寒。
霜节留公化龙杖,烟梢忆我钓鱼竿。
坐令烦暑消余烈,解遣穷愁释百端。
他日茅簷隐疏翠,悬知无梦到长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窗外雨滴拍打窗帘,刚刚将热气驱散。在这宁静的夜晚,只留下干净的碧绿寒气。我想起曾经与你共享这份宁静的时光,你持着精致的手杖,我拿着钓鱼竿。这足以让令人厌烦的夏日消失,也能够化解种种忧愁。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共同隐居茅檐,享受自然,不再被纷繁世界困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朱藏一除校书作别竹诗次其韵与藏一直舍切邻实共此竹》: 这是宋代诗人廖刚创作的一首诗。
2. 除校书: 这里指担任校书的职务,校书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官职。
3. 朱藏一: 诗人的朋友,名字为朱藏一。
4. 次其韵: 这里指的是诗人模仿朱藏一的竹诗的韵律进行创作。
5. 竹: 这里指的是竹子,也是诗人创作的主题。
6. 晚窗帘卷雨初残: 傍晚时分,窗帘被卷起,雨水刚刚停止。
7. 无尘碧玉寒: 形容竹子干净无尘,绿色如碧玉,给人带来寒冷的感觉。
8. 霜节: 指竹子的茎,这里用来比喻朱藏一的品格高洁。
9. 化龙杖: 古代传说龙能变化成各种形状,这里的“化龙杖”可能是指竹子的竹节形状像龙一样变化多端。
10. 烟梢: 指竹子的竹梢,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悠闲的生活状态。
11. 钓鱼竿: 诗人用钓鱼竿来比喻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示与世无争、悠闲自得的心态。
12. 坐令: 使得,让……发生。
13. 烦暑消余烈: 炎热的夏天渐渐消退。
14. 解遣穷愁释百端: 消除烦恼,解脱忧愁。
15. 他日茅簷隐疏翠: 以后在茅草屋檐下过着清静的生活,享受竹子带来的宁静。
16. 悬知: 预测,预料。
17. 无梦到长安: 这里是诗人表达希望自己远离繁华喧嚣,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廖刚与友人朱藏一同欣赏一丛绿竹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首联“晚窗帘卷雨初残,一点无尘碧玉寒”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景象,将竹叶的翠绿和晶莹的水珠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气氛。颔联“霜节留公化龙杖,烟梢忆我钓鱼竿”则通过对比朱藏一的竹杖和自己的钓鱼竿,暗示两人性格的差异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颈联“坐令烦暑消余烈,解遣穷愁释百端”进一步强调竹子所带来的清凉感觉,化解了诗人的忧愁。尾联“他日茅簷隐疏翠,悬知无梦到长安”则预言未来,希望有朝一日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摆脱世俗纷扰,远离政治中心。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为宋代诗人廖刚所作,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此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权内部矛盾重重,金国对中原地区的侵略仍在继续。廖刚,一位学者和官员,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他亲眼目睹了国家危亡和人民苦难,因此关心国事民生,关注社会现实。他的诗词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朱藏一除校书作别竹诗次其韵与藏一直舍切邻实共此竹”这首诗中,他用竹子的形象比喻朋友的离别和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体现出诗人重情义的个性特点以及其对友谊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