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吉祥探花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儿尚未全部盛开,月亮也还没有完全变圆,我站在那里欣赏着花朵和等待月亮变得更圆满,我的思绪依然不变。
我知道花朵和月亮都是无情的物体,但它们却让人产生深情,让人感到更加怜爱。
去完善
释义
【词语注释】:
1. 十三日:指农历三月十三日,这一天是吉祥探花的日子。
2. 吉祥:此处指宋朝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一处景观。
3. 探花: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荣誉,指在科举考试中考取第三名的人。
4. 花未全开月未圆:比喻事物尚未达到完美的状态。这里指花还没有完全盛开,月亮还没有完全圆满。
5. 看花候月:指观赏花朵和等待月亮的状态。这里表达了诗人期待美好事物的心情。
6. 思依然:思念之情依旧存在。
7. 明知:虽然知道。
8. 无情物:没有情感的事物。这里指花和月。
9. 若使:如果。
10. 多情:富有情感。
11. 更:更加。
12. 可怜:令人同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花未全开月未圆”开篇,寓意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并非全然盛开或圆满,而是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既保有期待与想象的空间,又充满了生命力。诗人以此喻指人生的美好,关键在于适度把握与珍惜当下。接下来的诗句,如“看花候月思依然”,点明了诗人在这个特殊时刻,仍然保持着对生活、自然的感慨与关注。
而后两句,“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则是诗人对生活的自我剖析。纵使明白繁花美景并非恒久不变,但诗人仍执着地投入其中,并甘愿承受可能随之而来的伤感和哀愁。这是一种富有哲学深度的人生态度,表明了诗人勇于直面生活中的一切无常,并力求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整首诗,从自然现象延伸至人生哲学,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美的独特感悟。它告诫我们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把握住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因为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的一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这天是三月十三日,汴京的皇宫里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科举考试——殿试。这次殿试,年轻的蔡襄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状元。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十三日吉祥探花》。
蔡襄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在天禧二年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这一年,蔡襄不仅成为了状元,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国家效力。
然而,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局势,但也导致了一些矛盾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蔡襄怀揣着报效国家的信念,积极投身于政治、文化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十三日吉祥探花》这首诗中,蔡襄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是对这段美好时光的生动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