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赴鸿福示众

标题包含
赴鸿福示众
十处住山今已老,半生云水未忘机。 今朝又作浮山梦,暗写愁肠寄与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字谦之,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东晋时期著名的高僧、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庐山宗师”。 释慧远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善老庄之学。他年轻时曾游学长安,后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现在已年迈居住在山中已经十年,半生的经历如梦如云水般流淌过。如今又在梦中回忆起浮山的日子,这些忧愁和感慨该寄给谁呢?
去完善
释义
《赴鸿福示众》是一首描绘作者心灵漂泊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古诗。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 1. 十处住山:表示作者曾经多次迁徙居住,寻找合适的地方进行禅修和讲学。这里体现了作者四处游历的经历以及追求理想环境的心志。 2. 今已老:表明作者在长期的游历和讲学中逐渐老去。这是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衰老的无奈。 3. 半生云水:云水是禅宗用以比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这里,诗人以“云水”来形容自己前半生追求精神解脱的过程。 4. 忘机:忘却世俗的烦恼和心机。这里的“忘机”是诗人对自己长期修行过程中摆脱烦恼和争斗的自省与期许。 5. 今朝又作浮山梦:这里的“浮山”指的是江苏宿迁境内的浮山。诗人梦见浮山,寓意着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暗写愁肠寄与谁:诗人将自己的忧愁苦闷寄托于诗歌之中,却难以找到倾诉之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孤独与悲哀。
去完善
赏析
《赴鸿福示众》是南宋诗僧释慧远的名篇,该诗充满了深沉的禅意和人生哲理。首句“十处住山今已老”,通过住山的经历揭示了诗人深邃的人生智慧。"十处"点明游历的山岳之多,"住山"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人生的起伏波折,而"今已老"则表达了诗人年岁渐高,参透世事的深刻感慨。接着的"半生云水未忘机",则以比喻的方式表现出诗人半生的漂泊和尚未平息的心绪。 颔联“今朝又作浮山梦,暗写愁肠寄与谁。”抒发了诗人无尽的忧郁和对世事的思考。"今朝又作浮山梦"写出诗人回忆过去、梦想远方的沉郁心绪。“暗写愁肠寄与谁”表达了他内心的惆怅和无人能解的悲哀。整首诗不仅揭示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感悟,而且展现了禅宗哲学中的深刻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赴鸿福示众》这首诗是五代十国时期高僧释慧远的一首名篇。它创作于公元950年左右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 释慧远作为一位得道高僧,他在这个特殊时期选择用诗歌来传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启示。他的诗既有禅宗的哲理思考,又有对现实世界的关切。这首诗描绘了他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各种挑战和困惑,以及他如何通过佛法的智慧去应对这些问题。 在释慧远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愈发虔诚;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思想的传入,佛教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释慧远通过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