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观
郊原同按辔,杖屦陟青冥。
山色混林樾,溪光照斗星。
螺峰高插戟,兔径曲穿庭。
□□一声远,千岩特地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宽阔的原野上共同骑马前行,手执拐杖漫步登上那片青天。山峦的景色与树林交织在一起,溪流中的水光映照着满天星辰。犹如尖刺般的山峰直冲云霄,兔子的小径曲折地穿过庭院。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群山在它的回响中显得更加苍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游东观:游览东观。东观,古代宫室建筑名。
2. 郊原:城郊的原野。
3. 按辔:牵着马缰绳,让马缓行。
4. 杖屦:手杖和鞋子,指行走。
5. 青冥:青天,天空。
6. 林樾:林木间隙。
7. 斗星:北斗七星。
8. 螺峰:像海螺一样弯曲的山峰。
9. 戟:一种古代的兵器。
10. 兔径:兔子行走的小径。
11. 穿庭:穿过庭院。
12. □□一声远:这句中的缺失字无法确定,请提供完整的诗句以便我为您补充注释。
13. 千岩:众多山峰。
14. 特地青:特别地青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游览东观的情景。诗人以“郊原同按辔,杖屦陟青冥”开篇,描述了他们骑马漫步在郊外,穿越幽深的树林。接下来的诗句“山色混林樾,溪光照斗星”,则是描绘了山景和溪水相映成趣的美景,仿佛星星闪耀于天空之中。诗人继续描述“螺峰高插戟,兔径曲穿庭”,这是对山林之景的进一步描绘,表达出诗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喜悦心情。最后,诗人以“鹤鸣一声远,千岩特地青”结尾,意为仙鹤的叫声从远方传来,使群山显得更加苍翠。整首诗歌以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东观》是宋代诗人吕愿中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当时正值金人入侵,战乱频仍之际。吕愿中身为文人雅士,生活在这动荡不安的世道之中,自然对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疾苦感同身受。
在这个时期,吕愿中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任朝廷官员,后因战乱辞官回乡,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然而,虽然他表面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内心却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此外,这个时期的宋朝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宋土,迫使朝廷南渡,建立南宋政权。与此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也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形成了以辛弃疾、陆游等人为代表的主流文学风格。吕愿中的这首《游东观》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