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心游楼
一自浮光抵玉融,东林山曲世为农。
前场岁计禾麻麦,后圃年深竹荔松。
博我多闻千载史,唤人深省五更钟。
不消更会楞严语,面面披云挹晓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从浮光来到玉融之地,东林山成为了农民的乐园。在前面的田地里种着禾、麻、麦等农作物,而在后面的园子里则有着多年生长的竹、荔和松。这丰富的知识如同千年的历史,让人在深夜五更的钟声里深深自省。这里不需要再去领会那些《楞严经》里的教诲,因为每一面都是披云见日、领略山峰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题心游楼》刘翼注释如下:
1. 浮光:指日月在水面反射出的光芒。这里借指人生世事的变化无常。
2. 抵:到达。
3. 玉融:地名,位于今福建福州市。
4. 东林:地名,位于今江西九江市庐山东侧,相传是陶渊明等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
5. 山曲:山的弯曲处。
6. 世为农:世代从事农耕生活。
7. 禾麻麦:指稻谷、高粱、小麦等农作物。
8. 后圃:后面的花园。
9. 竹荔松:竹子、荔枝树和松树。
10. 博我多闻:广泛地学习知识。
11. 千载史:千年的历史。
12. 唤人深省:使人深刻地反思。
13. 五更钟:凌晨五点的钟声。
14. 楞严语:楞严经中的教诲。
15. 面面披云:形容云雾环绕的景象。
16. 挹晓峰:采摘山峰上的露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以心游楼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诗中的“一自浮光抵玉融”描述的是诗人内心的光彩,与东林山的美丽景色相互辉映。诗人以“禾麻麦”和“竹荔松”代表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现出朴实而宁静的田园生活景象。同时,诗中的“博我多闻千载史”表明诗人博学多才,并借“五更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深思。最后两句“不消更会楞严语,面面披云挹晓峰”表示诗人无须通过其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需面对那云端的山峰,就可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胸怀。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敬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心游楼》是刘翼于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所创作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繁荣盛世的尾声,即所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社会文化氛围浓厚。诗人刘翼,字子翼,出身世家,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涉猎广泛,曾游学长安,参与文人雅集,广交名士。
《题心游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心游楼上所见到的美景,以及自己内心的感慨。通过描写亭台楼阁、山水风光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间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