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九日
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
一持旌节出,五见菊花开。
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
不堪南向望,故国又丛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人们畏惧岁月的短暂,忧愁如同秋天的景色一样悄然来临。
每当一次捧着使者的符节离去,就已是第五次看到菊花盛开。
我勉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只能偶尔举杯自醉。
难以忍受向南望去,那故国的景色,又是丛台林立。
去完善
释义
1. 老畏年光短:指老年时光短暂。年光,光阴,时间。
2. 愁随秋色来:指忧愁随着秋天的到来而增加。
3. 一持旌节出:第一次拿着皇帝的符节离开家乡。表示被任命为使者或官员离乡上任。
4. 五见菊花开:已经过了五个秋天,即五年了。这里的“见”是古汉语中的用法,表示“过了”。
5. 强忍玄猿泪:勉强忍住悲痛的泪水。玄猿,黑色的猴子,这里比喻为悲伤的人。
6. 聊浮绿蚁杯:暂时用绿蚁杯喝酒来排解心中的苦闷。绿蚁,古代酒的名。
7. 不堪南向望:不敢向南看。因为南方是故乡的方向。
8. 故国又丛台:故乡的丛台又一次出现在眼前。丛台,战国时期赵国的宫殿遗址,这里代指作者故乡的建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首联“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情感在颔联“一持旌节出,五见菊花开”中得到进一步强调,通过描述自己远离家乡,频繁地度过重阳节,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颈联“强忍玄猿泪,聊浮绿蚁杯”则表达了诗人试图以酒浇愁的心情,虽然他努力抑制自己的悲痛,但内心的哀伤依然无法抵挡。尾联“不堪南向望,故国又丛台”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感慨,他遥望南方,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和国家,然而看到的却是敌人的统治,这让他更加难以承受。
整首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和九日》是南宋文学家、诗人宇文虚中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内部腐败,外部受到金朝的压迫,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宇文虚中,字叔通,成都府人,他在北宋末年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然而,他的一生却饱受战乱之苦。在金兵攻陷汴京时,他与皇室一同被俘至金国,后来虽被任命为金朝的高官,但他始终心系故国,矢志不渝。他的诗词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又和九日》这首诗中,宇文虚中以重阳节为背景,借菊花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重阳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登高赏菊的习俗。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诗人感叹战争带来的离别之苦,渴望早日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