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鲍清卿教授莆中

标题包含
送鲍清卿教授莆中
闽中岂不好,莆中况多儒。 其山有丹荔,其水有子鱼。 艾轩诸老生,典则故所余。 堂堂退傅门,海内欲曳裾。 宦游得此乐,饯者酒满车。 我亦劝君酒,我意独未舒。 尝闻入林猎,不可背水渔。 背水渔尚可,背时更崎岖。 方今朝廷尊,绅笏日走趋。 官多岂胜记,势远复易疎。 媒身众所同,借口谁不如。 柰何但温饱,去向天一隅。 平生拙自谋,蓬巷岁月除。 更事亦既熟,画此未必愚。 岂有服茝兰,佩之以琼琚。 令人爱不见,搔首空踟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福建地区风光美好,莆田更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 这里山水秀美,丹荔和子鱼是特产美食。 艾轩书院里的贤达学者,传承着古圣先贤的文化智慧。 他们光明磊落,德高望重,天下学子都渴望能追随左右。 担任地方官吏并在此地交游是何等乐趣,送行的人把酒言欢。 我也想敬你一杯酒,可是我的心情却难以舒展。 我曾听说进山打猎,不能背离水源去捕鱼。 背离水源捕鱼还可以原谅,背离时机就显得更加艰难了。 现在朝廷的地位崇高,官员们都争先恐后地奔走趋附。 官员人数众多难以记住名字,疏远的人再要接近就更难了。 众人都有攀附权贵的愿望,借口推脱又有谁不会呢? 奈何只是为了温饱而趋炎附势,远离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 我这一生总是拙于谋算,在那蓬巷里度过岁月。 见多识广的我已成熟老练,画出的景象或许并不愚蠢。 哪里有采摘茝兰之人,佩戴的却是琼琚美玉。 让人们爱慕却又不得相见,让人挠头彷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闽中:福建的别称。 2. 莆中:福建莆田。 3. 艾轩:即莆田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 4. 老生:指旧时读书人。 5. 典则:经典法则,这里指儒家学说的正统观念。 6. 退傅:退休的太傅。 7. 海内:全国各地。 8. 宦游:指在外做官。 9. 饯者:送行的人。 10. 我意独未舒:我心中的想法无法表达出来。 11. 入林猎:进入树林狩猎。 12. 背水渔:离开水源捕捞。 13. 背时:不合时宜。 14. 朝廷尊:指国家重视教育。 15. 绅笏:官员。 16. 走趋:奔走。 17. 媒身:谋求私利。 18. 借口:以某种理由作为借口。 19. 奈:无可奈何。 20. 天一隅:天边的一角,表示遥远的地方。 21. 平生:一生。 22. 蓬巷:简陋的住所。 23. 更事:经历世事。 24. 画此:描绘这种情况。 25. 茝兰:一种香草。 26. 琼琚:精美的玉石。 27. 爱不见:指被人喜爱却无法看见。 28. 搔首:抓头皮,形容困惑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鲍清卿教授莆中》,作者是南宋诗人陈傅良。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鲍清卿即将前往莆田担任教授一职的送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时事的忧虑和感慨。 诗歌开篇即赞美莆田之地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是一处教书育人的理想之地。接着描绘了当地丰富的物产,如丹荔、子鱼等,暗示了鲍清卿在此地的生活将会丰富多彩。随后提到当地的学者文人们坚守传统,以此表达对鲍清卿教授的期望与祝愿。 在诗的中段,诗人表达了对鲍清卿离去的惋惜之情,认为他在朝为官能获得更多的快乐。诗人以自己为例,提醒鲍清卿要谨慎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要随波逐流。同时指出,尽管现在的朝廷地位崇高,但官员众多,难以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诗人希望鲍清卿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俗所动。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鲍清卿的关切之情。他认为鲍清卿应该在莆田地区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诗人还表示,自己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会因为现实中的困难而放弃。他希望鲍清卿也能像自己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鲍清卿教授将要赴任的莆田地区的赞美,以及对他的期许和鼓励,表达了诗人对鲍清卿的关爱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流露出他对时事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时期,陈傅良的这首《送鲍清卿教授莆中》表达了他对鲍清卿教授的敬仰之情。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190年前后,当时正值南宋孝宗朝,政治较为稳定,文化氛围浓厚。 在这个时期,陈傅良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和文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吏部员外郎等职务,后因与权臣史弥远不和而被贬谪。然而,这并未影响到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反而使他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 在这段人生经历中,陈傅良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鲍清卿教授。他们共同探讨学问,交流思想,成为了彼此珍贵的友谊。在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描绘鲍清卿教授的品质和才学,表达了对他的钦佩之情。 此外,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朝廷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各地纷纷设立学校,选拔贤能之士担任教职。鲍清卿教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任命为莆田地区的教授,负责教育当地学子。这也反映出南宋时期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培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