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杖头挑得布囊行。
活计有谁争。
不肯侯家五鼎,碧涧一杯羹。
溪上月,岭头云。
不劳耕。
瓮中春色,枕上华胥,便是长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拿上竹杖、挂起布袋就能去远行。
这份活儿有谁来与我争抢?
我不愿去享受侯门中的盛宴,只愿在山泉边喝上一杯清茶。
夜晚月色倒映在溪水上,早晨云朵缭绕在山顶。
无需劳作,也能生活得好好的。
那酒瓮里的春景,枕头上的梦幻,就是我的长寿之道。
去完善
释义
1. 杖头:指手杖的顶端。这里可能借指携有手杖的人。
2. 挑得:挑起,担起。
3. 布囊:用布制成的袋子。这里可能是指诗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 活计:生计,生活来源。
5. 有谁争:有人与我争抢。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独立不羁,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
6. 不肯:不愿意。
7. 侯家:诸侯王族的家。这里可能是指荣华富贵的生活。
8. 五鼎:古代贵族宴飨时所用的五个鼎,分别盛放不同的食物。这里表示丰盛的饮食。
9. 碧涧:绿色的溪水。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在山间行走的溪流。
10. 一杯羹:一碗汤。这里表示简单而纯净的生活。
11. 溪上:溪边。
12. 月:月亮。
13. 岭头:山顶。
14. 不劳耕:不需要辛苦耕种。这里可能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对农耕生活的超越。
15. 瓮:一种盛酒的陶器。
16. 春色:春天的景色。这里可能指美酒的颜色。
17. 华胥:传说中的理想国。这里可能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赏析
《诉衷情》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词作,作者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表现了超脱世俗的情怀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词的上片,诗人描述了自身的生计方式,即挑着布囊四处行走,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不肯侯家五鼎,碧涧一杯羹”,诗人拒绝了贵族的五鼎食,宁愿选择清涧中的一杯羹,表达了诗人对质朴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下片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山间水边的日常生活,如“溪上月,岭头云”,夜晚在溪边赏月,白天在山头观云,生活简单而宁静。“不劳耕”意味着诗人并非依赖农耕为生,而是靠自身的才华和智慧生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末尾三句“瓮中春色,枕上华胥,便是长生”是诗人的点睛之笔,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和陶醉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三个意象:瓮中的美酒、枕上的梦境和华胥国的美好传说,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恬静美满的追求,这便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整首词充满了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诉衷情》是南宋诗人苏庠的代表作。这首词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朝廷内外斗争激烈,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诗人苏庠生活在这个动荡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科举考试中落第,后来因才华横溢而被举荐为官。然而,他在官场生涯中并不得志,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在《诉衷情》中,苏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感慨。同时,他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屈辱的不满。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