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天台则上人还浙东

标题包含
送天台则上人还浙东
溪南溪北鸟啼处,树头树底梅已空。 绝叹不如木上座,伴君千叠夕岚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溪南和溪北的鸟语声中,树枝上的梅花已经凋谢。 我深感遗憾无法成为你的朋友,只能陪伴你的身影在这重叠的山岚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天台: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2. 则上:和尚的尊号。这里指天台山的僧人。 3. 溪南溪北:溪是山间的小河,溪南溪北是形容在天台山的各处地方。 4. 鸟啼:指鸟鸣的声音。 5. 树头树底:树木的顶端和底部,这里的意思是整个天台山的梅树。 6. 绝叹:极度感叹。 7. 木上座:僧人的一种尊号。这里指在夕岚中的树梢之上陪伴僧人的僧人。 8. 千叠:形容山峦重叠的景象。 9. 夕岚:傍晚时分的山林雾气。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感情的诗。诗句借用了溪南溪北、树头树底的景象,以及鸟啼声、梅花盛开的氛围,来表现浙东山水的秀丽风光和浓厚的春意。同时,作者以“木上座”的称谓来形容天台则上人,流露出对友人的尊重与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天台则上人还浙东》是宋代诗人苏庠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当时苏庠已经六十四岁。这一年,他因战乱从金陵(今南京)迁居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僧侣朋友,与他们共度时光,抒发胸臆。 在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苏庠作为一名隐逸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加珍视与友人之间的友谊,尤其是与僧侣的交往。这首诗便是他为即将返回故乡的天台则上人所写的告别之作,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