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
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
玉门关的寒气早早来临,金塘秋色中显得格外鲜明。荷叶在水上轻轻拍打着,就像纯洁的手掌在抚摸水面。荷叶上的水滴依然清晰可见。
露珠在早晨凝结成霜,月亮洒下的光辉映射在荷叶上。这里仿佛是吴王故宫的一角,似乎能感觉到屈原的衣襟已经被露水湿润。

去完善
释义
玉关:指古代西北边疆要塞;
金塘:这里指济南大明湖的堤堰;
泛掌:拍掌或抚掌;
光逾净:光明如洗;
吴台:代指苏州的灵岩山;
楚臣: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别称,这里喻指清忠廉介之士。

去完善
赏析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清晨的景象,通过对玉门关的寒冷之气、金塘秋色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气息。诗中的“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表现了露珠在荷叶上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细腻的美感。
接下来的诗句“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则通过露珠的变化,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氛围。随着阳光的照射,露珠逐渐凝结成霜,这一景象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爽。而露珠在月光下的晶莹剔透,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最后两句“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则是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里提到的“吴台”是指春秋时期吴国的一座高台,而“楚臣”则指楚国的大夫屈原。诗人以此暗示,秋天的露水或许也让古人感到寒冷,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高宗末年,大约公元684年前后。在这个时期,骆宾王因为政治原因受到了贬谪,辗转流寓在淄川一带,与毛司马交好。
当时,唐朝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阶段,朝政腐败,宦官弄权,边疆危机重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骆宾王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骆宾王以“秋露”为引子,通过对秋天清晨露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寓意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
总的来说,《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既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