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

标题包含
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
师经非纸上,师佛在心中。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 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姚合(777年-843年),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 姚合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卖药为生。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歌创作。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老师在实际生活中而非仅在书籍中,老师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觉悟之路并无差别,只是每个人走在其中的方式和态度各有不同。那像晴天的白云和雨水混合,山中的树木在夜晚时则带来更多的风。听闻有人在西方结成社团,期待尚书能与远方的导师相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澄江:江名,即长江。 2.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3. 兴元:古郡名,唐玄宗时升为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市。 4. 郑尚书:指郑虔,唐朝文人,曾任尚书之职。 5. 经非纸上:此处指僧人修行的实质并非仅在于诵读佛经,更重在内心的觉悟。 6. 觉路:指修行悟道的道路。 7. 水云晴亦雨:形容江水在晴天也带有雨水的感觉,比喻客居在外的心情常感凄清。 8. 山木夜多风:山中树木在夜里常常被风吹得发出声响,描绘了孤独寂静的环境。 9. 西方社:指西方净土,佛教徒向往的极乐世界。 10. 尚书待远公:尚书郑虔等待来自远方的僧人,表达对他的尊重与期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禅师即将前往兴元郑尚书处弘扬佛法的场景。首联“师经非纸上,师佛在心中”意味着禅师们的学识并非来自书本,而是通过内心的体悟和修行得来的,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接下来的颔联“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进一步表明,尽管追求觉悟的道路并无差异,但每个人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却是各不相同的。 颈联“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是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借助于云、水和树木的形象,传达了禅宗思想中一切事物皆具佛性的观念。尾联“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则预示了禅师与郑尚书的会面,暗示他们将会共同致力于佛教事业。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既有对禅师修行的赞美,也有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又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所创作的。它诞生于821年前后,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较为稳定的时期,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姚合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坚持创作。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场景,来表现诗人的孤独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 在诗歌中,姚合以一位高僧的视角表达了对友情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这种深厚的友情和精神追求,反映了他在生活困顿中的坚韧和豁达,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