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呦呦鸣鹿群,适意在林薮。
泉甘草丰茂,多力故能走。
一朝触祸机,竟死谁人手。
割鲜登鼎俎,刺血置杯酒。
犄角未易弃,煮胶方术有。
汲江为浸渍,七日去粗垢。
大候三伏时,煎熬必甖缶。
色作琥珀红,坚重如琼玖。
补阳遂强骨,轻健还堪久。
杀身虽可怜,仁实存身后。
功能利生人,死且垂不朽。
悠悠肉食辈,亦愧此鹿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哎哟那群鹿在树林里欢快地叫着,生活得自由自在。
那里的泉水甘甜,草地肥美,它们强壮有力,所以跑得很快。
但有一天不小心触碰了危险,最后死在谁的手上呢?
然后新鲜的鹿肉就被端上了餐桌,用鹿血调制的酒水也被端了出来。
鹿角没有立刻被丢弃,因为可以拿来熬制鹿胶。
把鹿胶放在江水里浸泡七天,去掉粗糙的部分。
然后在三伏天的时候,用罐子来熬胶。
熬制出来的胶颜色像琥珀一样红,质地坚硬就像玉髓和琼珠一样。
这种胶能够增强体质,使身体健壮而且持久。
虽然鹿被杀死了有点可怜,但它的仁爱精神确实流传了下来。
这种胶的功能有益于人类的生活,因此即使它死了也是不朽的。
那些只知道吃肉的庸俗之辈,面对这种情况也会感到羞愧吧。
去完善
释义
呦呦:鹿的叫声。
林薮(sǒu):林木和水草丛生的地区。
泉甘:甘甜的泉水。
草丰茂:草类生长茂盛。
多力故能走:因力量强壮所以能快速行走。
触祸机:遭遇意外的灾祸。
割鲜:指切割新鲜肉类。
登鼎俎:将食物放在锅里烹饪。
刺血置杯酒:用杯子盛放刚宰杀的鹿的血。
犄(jī)角:动物头上长的分叉状物。
未易弃:不容易被丢弃。
煮胶:把兽皮熬制成胶质。
方术:某种技艺或学问。
汲江:从江水中汲取。
浸渍:长时间浸泡。
大候:天气最热的时节。
三伏时:三伏天。
煎熬:加热熬煮。
必罌(yīng)缶(fǒu):指用瓮罐之类器皿进行煎煮。
琥珀红:琥珀色的红色。
坚重如琼玖:质地坚硬,分量厚重,如同美玉一般。
补阳:补充阳气。
遂强骨:增强体质,增强骨骼。
轻健:轻松健康。
尚可久:还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寿命。
杀身:舍弃生命。
仁实:仁爱之心。
功能:功效作用。
利生人: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死且垂不朽:即使死去,也将在人们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悠悠肉食辈:那些总是沉浸在美食中的人。
亦愧此鹿否:他们是否也应该为此鹿的舍生取义而感到羞愧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鹿角》,其主题为对鹿的赞美和同情。诗人通过对鹿的生活描绘,反映出它们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同时,诗歌通过讲述鹿角制作成药材的过程,展示了鹿对人的贡献。
首联“呦呦鸣鹿群,适意在林薮”描绘了鹿群在山林中自由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赞赏之情。紧接着颔联“泉甘草丰茂,多力故能走”,写鹿生活在水质甘甜、草木茂盛的环境里,具有强健的体魄。这两联共同展现了鹿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状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颈联“一朝触祸机,竟死谁人手”笔锋一转,表现出突如其来的厄运使鹿失去生命。接下来两联描述了鹿角被用作食材及药引的过程,体现出鹿不仅给人带来美味,还对人类的养生具有积极意义。
尾联“悠悠肉食辈,亦愧此鹿否”揭示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类应感恩于鹿的存在与贡献,并对其给予应有的尊重。诗人以鹿为例,警示人们关爱生命、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鹿角》是唐朝诗人章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6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章甫因为战乱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生活困顿。他在旅途中看到了鹿角,触发了对人生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章甫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但由于政治腐败和边患问题,国内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战争历时七年,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章甫作为一个文人,他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鹿角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无奈和对战争的厌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