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昼回文一首

标题包含
春昼回文一首
茶餠嚼时香透齿,水沉烧处碧凝烟。 纱窗闭著犹慵起,极困新晴乍雨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品尝着茶饼,口齿留香;点燃沉水香,青烟袅袅。 即使紧闭着纱窗,仍感到慵懒不愿起床;特别是在雨后初晴、清新宜人的天气里,倍感困倦。
去完善
释义
"茶餠嚼时香透齿":茶饼,指茶的加工成品;嚼时,喝茶的时候;香透齿,茶香透过牙齿传递出来。 "水沉烧处碧凝烟":水沉,指沉香木,一种高级的香木;烧处,燃烧沉香木的地方;碧凝烟,形容香烟的颜色。 "纱窗闭著犹慵起":纱窗,指用纱制作的窗户;闭著,关闭窗户的状态;犹慵起,表示仍然懒洋洋地不想起来。 "极困新晴乍雨天":极困,极度疲惫的状态;新晴,刚刚放晴的天气;乍雨天,突然变化的天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李涛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回文诗。所谓回文诗,是指正读和倒读都能成诗的诗词形式。这首诗的意境优美,通过饮茶、烧水、窗纱等场景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首句“茶饼嚼时香透齿”,描绘了诗人品茶时的情景,茶饼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这里的“透齿”一词,形象地表达了茶的香气弥漫整个口腔的感觉。 次句“水沉烧处碧凝烟”,描述了烧水的过程,水烧开后产生的蒸汽如同绿色的烟雾般袅袅升起。这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水以生命,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第三句“纱窗闭著犹慵起”,表现了诗人在春天午后慵懒的情态。尽管阳光透过窗纱照进来,诗人依然不愿起身。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对春日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亲近感。 最后一句“极困新晴乍雨天”,则是对天气变化的描绘。乍雨还晴的天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变幻莫测。这里“极困”一词,体现了诗人面对这多变天气的无奈与困倦,同时也传达了春天给人的慵懒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昼回文一首》是唐代诗人李涛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55年至805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中后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诗人李涛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动乱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李涛经历了安史之乱(755-763)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场战乱使得唐朝的国力急剧衰弱,民生疾苦。此外,他还生活在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的政治背景下,目睹了朝政的腐朽和国家的衰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涛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春昼回文一首》中,李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在乱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用回文诗的形式,巧妙地展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自己身处困境中的坚韧意志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涛卓越的诗才,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