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海
登高丘,望远海,万里长城今何在。
坐使神州竟陆沉,夷甫诸人合葅醢。
望远海,登高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归枕蓬莱漱弱水,大观宇宙真蜉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上高丘,眺望远方的大海,那曾经雄伟的长城如今已难寻踪影。
任由祖国山河沦丧,那些懦弱无能的人理应受到惩罚。
望着大海,再次登高。
理解我的人知道我的忧虑,不理解的人则不知道我在追求什么。
回到蓬莱仙境,用弱水洗涤疲惫,俯观宇宙,方觉人生如蜉蝣般渺小短暂。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登高丘:登上高处的小山。
2. 望远海:远望大海。
3. 万里长城:指中国的古代防御工程。
4. 神州:中国的别称。
5. 竟陆沉:全部陷入沉沦。这里借指国家的危亡。
6. 夷甫诸人:指那些对国家危机不闻不问的人。夷甫,西晋权臣王衍的字。
7. 合葅醢:合起来被剁成肉酱。比喻遭受严惩。
8. 归枕蓬莱:回到蓬莱仙境去休息。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9. 漱弱水:在弱水中洗濯。弱水,古人想象中的河流。
10. 大观宇宙:放眼纵观整个宇宙。
11. 真蜉蝣:真的像蜉蝣一样短暂渺小。蜉蝣,一种生命周期很短的昆虫。
去完善
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海》是明朝诗人李涛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抒发了作者对于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壮志未酬的无奈。诗人通过登高原野、眺望远海的意象,借古讽今,揭示出历史的教训以及现实的困境。同时,运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诗经名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最后诗人通过对蓬莱仙境和大观宇宙的想象,表达了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总的来说,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蕴含深刻历史教训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高丘而望远海》是唐代诗人李涛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值唐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
在这段时间里,李涛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官职,后因种种原因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这段时期他游览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歌创作和人生哲理。他的诗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作品广泛流传。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唐朝经济、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趋于保守,儒家思想的地位日益巩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涛的诗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登高丘而望远海》一诗中,李涛通过对远海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又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思考,成为了唐代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