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平埜王子厚登相山不及相过
儿童传好语,王子去求仙。
我住亦迩只,君胡不惠然。
相望百里外,一别五年前。
会聚浑闲事,鹭鸥盟要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孩子们传播美好的话语,王子去寻求仙境。
我所住的离你很近,为什么不欣然来访呢?
我们相隔百里远,已经分别了五年。
团聚本是容易的事,让我们与鹭鸥一起结下坚固的友谊。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模仿原诗的韵律和用韵来创作新的诗篇。
2. 平埜: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南部一带。
3. 王子厚:人名,生平不详,可能是一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
4. 相山:山名,位于平埜地区。
5. 不及相过:指未能相互拜访。
6. 儿童传好语:孩子们传播着好的消息。
7. 去求仙:离开家乡寻找成仙之道。
8. 我住亦迩只:我居住的地点离你并不远。
9. 君胡不惠然:你为什么不顺便来看看我呢?
10. 相望百里外:我们相隔只有一百里的距离。
11. 一别五年前:自从上次见面已经过了五年的时间。
12. 会聚浑闲事:见面相聚本是很容易的事情。
13. 鹭鸥盟要坚:我们要坚守像鹭鸥那样的朋友间的诚信与诺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涛写给他的朋友王子厚的。诗中表达了两人相隔遥远,无法经常相聚的遗憾和对友谊的珍视。
首联“儿童传好语,王子去求仙”,是说孩子们传递着美好的祝愿,而王子厚却离家求仙去了。这里暗示了诗人对王子厚离去的惋惜之情。
颔联“我住亦迩只,君胡不惠然”,诗人感叹自己与王子厚住处并不远,为何他不来看望自己呢?表达了诗人渴望与王子厚相聚的心情。
颈联“相望百里外,一别五年前”,诗人描述了自己与王子厚相距百里,已经五年未见面的现实。这里的“百里外”和“五年前”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隔离。
尾联“会聚浑闲事,鹭鸥盟要坚”,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相聚本应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两人的友情却像鹭鸥一样坚定。这里的“鹭鸥盟”比喻两人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平埜王子厚登相山不及相过》,出自南宋诗人李涛。诗中的“平埜”是指位于今浙江天台的平埜村,“相山”则是平埜附近的一座山。“子厚”是王之望的号,他是当时的名士,也是李涛的好友。这首诗是在李涛与王之望一起游览平埜时所作,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61年(南宋隆兴元年)。当时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的时期,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李涛在此前曾担任过地方官,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段时间里,李涛因政治斗争被贬至浙江天台,与王之望相遇并结为好友。他们在山水之间抒发胸怀,探讨国家大事。尽管李涛身处逆境,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挫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