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本均乞蒙泉稿
近闻甘子说,僧里有翛然。
诗学贯休体,心参马祖禅。
个中真有得,名下岂虚传。
索我蒙泉稿,因风寄此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期听说甘子说起,寺庙里一片悠然。
他的诗学习贯休风格,心灵领悟马祖禅机。
其中确实有所获得,名声之下并非空传。
向他索要蒙泉文稿,借由微风传递此篇。
去完善
释义
1. 僧本均:作者的友人,一名僧人,名叫本均。
2. 乞:请求给予。
3. 蒙泉:可能指的是蒙山泉水,或喻指学识的源泉。
4. 李涛:唐朝诗人,字信臣,号五峰山人。
5. 近闻甘子说,僧里有翛然:听闻甘子在寺院的超脱生活。其中“甘子”可能是指甘子庙,位于四川,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避乱寓居之地;“翛然”表示超脱,无拘无束的样子。
6. 诗学贯休体,心参马祖禅:学习贯休的诗风,内心则领悟马祖道一的禅宗哲学。其中“贯休”是指唐朝诗僧贯休;“马祖”是指唐朝禅宗大师马祖道一。
7. 个中真有得,名下岂虚传:他们在诗才与佛学方面都有真才实学,名声并非空穴来风。
8. 索我蒙泉稿,因风寄此篇:希望友人提供他的诗歌作品,于是借助风力寄去这首赠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起兴,从诗人听闻甘子的话开始,提到僧人里的超然之才。这里“甘子”指的是唐时僧人,以文采闻名;而“翛然”则代表的是一种超脱物外的状态,以此引出下文要描绘的人物形象。
颔联则通过对比两位唐代著名诗人和禅宗大师贯休和马祖道一,来赞美这位僧人的才华和学识。这里作者巧妙地将诗人与禅师的身份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该僧人在诗歌和禅修方面都具有深厚的造诣。
颈联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僧人的钦佩之情,认为他真正地领悟到了佛法的内涵,并非徒有其名。这样的赞誉无疑是对其人品、才智和修为的高度肯定。
尾联则回应题目,是作者向僧人索要他的蒙泉稿(即写诗手稿),并顺带表明自己的态度:一方面希望僧人能将其诗篇随风吹至自己眼前,另一方面也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期望与之交流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僧本均乞蒙泉稿》是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涛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5年,即北宋时期。李涛在这一年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波折,他因为与朝廷政见不合而辞官回乡,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北宋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士人阶层逐渐崛起,文学创作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许多文人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将佛教融入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涛的这首《僧本均乞蒙泉稿》展现了他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佛教信仰的追求。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僧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僧人求取诗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李涛在那个时代的文人情怀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