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者昌言多出诸贤之后有感一首
吾观唐虞时,辅佐多世胄。
一时谋谟嘉,十世典刑旧。
古道日以衰,象贤始不懋。
近者梧桐鸣,多出芝兰秀。
杜李倡其前,刘胡继其后。
最后康乐公,卓出汉庭右。
元气倚迓续,疵国资匡救。
起予气为增,感事眉复皱。
彼出进士科,视此一何陋。
但贪一束刍,甘作三缄味。
真堪为仆僮,尚敢矜廉茂。
谁能持我诗,往为披怐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看唐朝时期,辅助皇帝的多是世家子弟。
那时候他们的谋划很出色,十代人的典章制度都沿用了旧的规矩。
古时候的风俗日益衰落,模仿先贤的行为开始不那么严谨了。
最近梧桐树上的蝉鸣声此起彼伏,而美好的事物也越来越多。
杜甫和李白在前边引领潮流,后面的刘禹锡和胡笳也紧随其后。
最后有谢灵运,他在汉朝的时候地位超群。
国家的元气依靠延续,有问题的地方需要有人去改正。
我的怒气因为这些事增添,因为感动事情发生又皱起了眉头。
那些人通过科举进入朝廷,和这些人相比真是相形见绌。
他们只贪图那一束的嫩草,甘愿做个三缄其口的官吏。
这些人真应该去做奴仆,哪还敢骄傲自己的廉洁和高尚。
谁能把我的这首诗传播出去,让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唐虞:即尧舜禹的朝代,比喻太平盛世。
2. 世胄:世家子弟,指贵族后代。
3. 谋谟嘉:出色的谋略。
4. 典刑旧:流传已久的法规制度。
5. 古道:指古代的美好道德风尚。
6. 象贤:效法先贤。
7. 芝兰秀:比喻优秀的青年才俊。
8. 杜李:杜甫和李白的合称。
9. 刘胡:刘禹锡和胡宿的合称。
10. 康乐公:谢灵运的爵位,南朝著名诗人。
11. 元气:指国家的根基。
12. 疵国:政治有瑕疵的国家。
13. 资匡救:指人才对国家的辅助作用。
14. 起予:激发我的感慨。
15. 进士科: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
16. 一束刍:指进士科的一些弊端。
17. 三缄味:指科举考试中陈腐的文风。
18. 仆僮:仆人。
19. 矜廉茂:自夸廉洁才华。
20. 谁能:指有识之士。
21. 披怐瞀:揭示无知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是诗人高斯得表达对于世族、士人及历史变迁的感慨。首联以唐虞时代辅佐多出自世胄开篇,点明世族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随后用“古道日以衰”表达社会风尚的转变,认为人们逐渐不重视世族的意义。接下来诗人以“近者梧桐鸣”比喻近年来的士人崭露头角,用“杜李倡其前,刘胡继其后”描绘他们的优秀表现,再以“最后康乐公,卓出汉庭右”形容杰出人物的出现。
此后诗人进一步揭示士人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是国家的元气和瑕疵的匡救。诗人在表达对士人的赞誉同时,又对此类士人在现实中的名利追求感到担忧,用“但贪一束刍,甘作三缄味”批评他们只为名利而行的态度。诗人对真才实学者的期望体现在“真堪为仆僮,尚敢矜廉茂”,即希望士人能躬行实践,不虚有其表。诗人总结提出,自己将秉笔直书,记述这些士人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坚守信念,不为世俗所迷。这首诗展现了对世族与士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近者昌言多出诸贤之后有感一首》是南宋著名文人高斯得所创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8年,此时正值南宋理宗赵昀在位时期(1224-1264年在位)。
在这一年里,作者高斯得作为科举进士及第,任校书郎、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这一时期的他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帆风顺。然而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朝已被蒙古灭国,而蒙古大军对南宋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者高斯得怀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以及对往昔诸贤的敬仰之情,创作了这首《近者昌言多出诸贤之后有感一首》。诗人通过感慨近者昌言之多出自诸贤之后,表达了对诸贤的敬仰和对后世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