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花
濯濯高花染血猩,却怜金距起闲争。
宋家窗下宜栽此,莫问临风不解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盛开的花朵沾染了鲜艳的血色,令人怜悯的是,鸟儿们却在悠闲地争斗。在宋代文人墨客的院落里,这景象更显得优雅别致。我们不必去在意它们是否懂得随风起舞,尽情歌唱。
去完善
释义
1. 濯濯:形容洁净无垢的样子;也指动物羽毛整洁。这里用来形容鸡冠花的高洁无尘。
2. 染血猩:比喻鸡冠花的颜色如血般鲜红。
3. 金距:公鸡斗架时张开的鸡爪上突出的硬骨,可用来刺伤对方。这里用来形容鸡的斗争意识。
4. 宋家:宋代的人家或家族。这里可以理解为普通人家。
5. 宜栽此:适宜栽种鸡冠花。
6. 莫问:不要问,表示不在意。
7. 解鸣:理解并表达出声音。这里是说鸡冠花虽然看似艳丽,但并不会像鸡一样发出叫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鸡冠花的独特形象和气质。诗人通过对鸡冠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中琐碎纷争的无奈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首句“濯濯高花染血猩”,描述了鸡冠花鲜艳的颜色和高傲的姿态。“濯濯”一词突出了鸡冠花的洁净无瑕,而“染血猩”则展现了其艳丽似血的色泽。这句诗展现出鸡冠花的美艳与生命力。
第二句“却怜金距起闲争”,点出了鸡冠花引起人们纷争的原因。鸡冠花常被人们用作斗鸡的象征,引发了人们对生活中无谓纷争的思考。
第三句“宋家窗下宜栽此”,表现了诗人认为鸡冠花适合在文人墨客的窗下栽种。这表达了诗人对鸡冠花高尚品质的赞赏,同时也寓含着诗人自身的高洁情操。
末句“莫问临风不解鸣”,意味深长。诗人以鸡冠花的沉默为喻,暗示人们在面对无谓纷争时也应保持沉默和冷静。这句话体现了诗人超脱的心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鸡冠花》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杨巽斋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国南侵,南宋偏安江南,战乱不断。
在这个特殊时期,杨巽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他的人生际遇可谓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继续坚持写作,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战争频繁。这些时代背景都为杨巽斋的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