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钱拾遗归兼寄刘校书

标题包含
送钱拾遗归兼寄刘校书
墟落岁阴暮,桑榆烟景昏。蝉声静空馆,雨色隔秋原。 归客不可望,悠然林外村。终当报芸阁,携手醉柴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郎士元,字君胄,号石洲,江苏宜兴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享年87岁。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 郎士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曾...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村落随着岁月的流转逐渐消失,夕阳下的桑树和榆树笼罩在烟雾之中,显得昏暗。寂静的蝉鸣回荡在空中楼阁,秋雨的颜色隔断了对远方田野的眺望。远方的归客已经无法看到,只留下悠然自得的山林深处的村落。最后,我会回报那些耕作的人,一起举杯庆祝,沉醉在这茅草屋的宁静生活中。
去完善
释义
1. 墟落:农村村落。 2. 岁阴:指时间。古人将一年分为阴阳两半,岁阴即阴半年。 3. 桑榆:喻日落之处。此处以桑榆代指夕阳景色。 4. 烟景:云雾迷茫的景象。这里指的是黄昏时分云雾笼罩的田野景色。 5. 静空馆:使空馆宁静下来,指诗人在送别钱拾遗时的心情平静。 6. 雨色:雨中的景象。 7. 秋原:秋天的原野。 8. 归客:即将离去的人,此处指钱拾遗。 9. 不可望:指看不见,难以预料。 10. 悠然:安闲自得的样子。 11. 芸阁:古代藏书之处,此处以芸阁代指钱拾遗和刘校书的居所。 12. 携手醉柴门:指与友人共度欢乐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线索,描绘了送友人离去的画面。诗人首先通过“墟落”、“桑榆”等景象来表现乡村傍晚时分宁静而安详的氛围。其中,“桑榆烟景昏”中的“桑榆”在诗中是借指老年,这与“岁阴暮”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此外,诗人还通过“蝉声静空馆”和“雨色隔秋原”来展现空旷寂寥的秋景,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友人的离去和自己的思念。“归客不可望”中的“归客”指的是离去的友人,这里用“不可望”来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无奈和对重逢的期待。而“悠然林外村”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期许和回忆。“终当报芸阁,携手醉柴门”中,“芸阁”是古代藏书的地方,这里用来代指友人的才华与学识;“柴门”则是象征着田园生活的简朴与宁静。诗人表达了希望与友人共同欣赏其才华、共享宁静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望。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以及对于未来友情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由唐代诗人郎士元创作的五言律诗。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唐代中晚期(约公元742年-85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时期,尤其以诗歌的发展为代表。 在这个时期,郎士元作为一位颇有声誉的文人,曾在朝廷担任过拾遗一职,负责向皇帝提出建议和谏言。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曾多次遭到贬谪。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大事。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在诗歌的创作背景下,当时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宦官势力逐渐崛起,社会风气日趋腐化。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寻求隐逸生活,逃避现实。郎士元在这首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关爱和对时代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