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
壮心竟未嫖姚知,白草山头日初没。
黄沙戍下悲歌发,萧条夜静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把宝贵的战刀来自于英勇的战士,他在多次战斗中屡战屡胜。然而他豪放壮志的心意并未被了解,就如同黄昏时分太阳即将落山。在黄沙漫天的边疆阵地,悲壮的歌声响起,在这寂静无人的夜晚,只有那孤独的军士守望着边疆,感受着萧瑟的秋风和明亮的月光。
去完善
释义
1. 塞下曲:是唐代乐府诗题,描写边疆战事为主题。
2. 郎士元:字君胄,唐朝诗人,尤擅长五律,与钱起齐名。
3. 宝刀:珍贵的战刀,这里指士兵手中的兵器。
4. 塞下儿:在边疆的战士。
5. 身经百战:经历过多次战斗,形容战争经验丰富。
6. 曾百胜:曾经获得多次胜利。
7. 壮心:壮志雄心。
8. 竟未:竟然没有得到。
9. 嫖姚:古时将帅的美称。这里指唐军将领李广。
10. 白草山:即白登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境内。
11. 日初没:太阳刚刚落山。
12. 黄沙戍:位于西北地区,戍楼为古代边疆驻防建筑的瞭望楼。
13. 悲歌发:发出悲伤的歌声。
14. 萧条:寂寞冷落。
15. 边风:指来自边疆的风。
16. 独倚:独自倚靠。
17. 营门:军营的门。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宝刀塞下儿,身经百战曾百胜”,从整体上概括了主人公的形象和经历。他以一把宝刀戎马一生,屡建奇功,英勇神武的武士形象跃然纸上。颔联“壮心竟未嫖姚知,白草山头日初没”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个人的壮志难酬。尽管主人公有英勇善战的本领和豪壮的雄心壮志,但他的才能并未被统治者重视,就像落日渐渐沉入白草山头,难免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
颈联“黄沙戍下悲歌发,萧条夜静边风吹”以悲壮的战争气氛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氛围,表现出边境战场的痛苦与寂寞。战鼓声中掺杂着战士们的悲鸣,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尾联“独倚营门望秋月”勾勒出一种苍凉的画面,诗人独自倚靠军营大门,望着中秋月挂天边,寄托了诗人的哀愁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通过对仗、拟人、寓情于景等手法,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使读者感同身受地感受到边疆将士的生活情境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同时,它亦是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家国情怀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一首边塞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诗人的笔下,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英勇戍边的将士们,展现了豪放不羁的壮志豪情。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但随着疆土的扩张,边疆局势日益紧张,战争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笔从戎,前往边疆戍边。作为一位心怀家国的诗人,郎士元也投身军旅,用诗歌记录了他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
郎士元在《塞下曲》中表达了自己对戍边将士们的敬佩之情。他在描述壮丽的边疆风光的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牺牲。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共同特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