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
柳陌乍随州势转,花源忽傍竹阴开。
能将瀑水清人境,直取流莺送酒杯。
山下古松当绮席,簷前片雨滴春苔。
地主同声复同舍,留欢不畏夕阳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树旁的小路突然随山势转弯,鲜花盛开的地方忽然靠近竹林。清澈的瀑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仿佛可以聆听黄莺的歌唱来陪伴饮酒作乐。山下的古松犹如华丽的布匹,屋檐前的水滴落在春天的青苔上。这里的居民有共同的声音和住所,他们热情好客,不怕时间催促,只希望欢乐永恒。
去完善
释义
柳陌:种植柳树的道路。
随:顺着,沿着。
州势:地势,地理形态。
花源:花盛开的地方。
忽傍:突然靠近。
竹阴:竹子投下的阴影。
将:使,让。
瀑水:瀑布流水。
清人境:使人感到宁静。
直取:直接选取。
流莺:飞翔鸣叫的鸟儿。
簷前片雨:屋檐前飘落的零星雨水。
滴春苔:滴落在春天的青苔上。
地主:主人,东道主。
同声:同音或谐音的字。
同舍:同学,一起居住的人。
留欢:留住欢乐。
不畏:不怕。
夕阳催:夕阳催促归去。
去完善
赏析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的愉悦心情。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首联“柳陌乍随州势转,花源忽傍竹阴开”,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诗人用“柳陌”和“花源”来比喻春天的生机勃勃,用“随”和“傍”来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化无穷。这一联诗不仅展示了春天的美丽画卷,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能将瀑水清人境,直取流莺送酒杯”,则表现了诗人的豪爽之情。诗人通过想象,让瀑布变得清澈透明,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心境;同时,诗人又让流莺成为传递友谊的使者,将美酒送到每个人的手中。这一联诗,既体现了诗人的才情横溢,又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颈联“山下古松当绮席,簷前片雨滴春苔”,则是对春天景象的进一步描绘。诗人通过“山下古松”和“簷前片雨”这两个典型的景物,再次强调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诗人又以“绮席”和“春苔”来表现春天的繁华与清新,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尾联“地主同声复同舍,留欢不畏夕阳催”,则是对诗人与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的描绘。诗人以“地主”自居,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诗人又通过“同声”和“同舍”来强调他们的共同之处,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最后,诗人以“留欢不畏夕阳催”来表达他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代,具体时间未详。在唐代这个时期,社会繁荣、经济发达,诗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文人都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时期,郎士元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担任地方官吏,后因战乱离职,生活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意味,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家强盛,文化繁荣,诗人们在长安城聚集,形成了“文人墨客游宴”的风俗。这种风俗为诗人们提供了交流思想和创作的契机,促使他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郎士元的这首《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