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湘江
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鴈多。
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湘山的树木落叶,洞庭湖上的波浪也开始涌动。湘水连接着天空,秋天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飞翔。在这寂静的小船上,谁会来询问我的消息呢?明月之下,我只能听到渔民的歌声。
去完善
释义
1. 湘山:湖南的湘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境内。
2. 木落:树木凋落的景象。
3.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以南。
4. 波:波浪,这里指湖水起伏的景象。
5. 湘水:湘江,位于中国湖南省。
6. 连云:连接到云端的景象,形容水面宽阔。
7. 秋雁:秋天的雁群。
8. 寂寞:孤独寂寥的感觉。
9. 舟:船。
10. 借问:请教,询问。
11. 月明:月亮明亮。
12. 只自:独自。
13. 渔歌:渔民唱的歌。
去完善
赏析
《夜泊湘江》这首诗描绘了湘江河畔的秋色。诗人以“湘山木落洞庭波”开篇,描述了湘江沿岸的树木在秋天凋零,水面波涛汹涌的景象,表现出秋天的萧瑟之气。接着,诗人通过“湘水连云秋鴈多”一句,进一步展现了湘水之上,连天接云的辽阔江面和众多的秋雁,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诗的后两句转向表达诗人的孤独与寂寥。诗人身处“寂寞舟中”,无人关心他的处境,只有明月和渔歌相伴。这种孤独的情感在这首诗词中被诗意地表现出来,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沉静心态。同时,这也寓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泊湘江》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江岸边停泊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时间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中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繁荣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在这个时期,诗人往往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寻求社会的共鸣和认可。
人生际遇方面,郎士元作为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他的生平事迹却鲜为人知,我们只知道他在朝廷担任过一些职位,但具体的情况并不清楚。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一次外出旅行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时代背景方面,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并存,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也更加多元化。这种社会氛围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