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中丞和蕃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旧好寻君长,新愁听鼓鼙。
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豪华车辆驶上田间小路的日子,边塞草地生机盎然。重温旧情去寻找老朋友的身影,心中却涌上新愁倾听战鼓声响。黄河源头仿佛远在天涯之外,雪山峻岭位于辽阔的西方荒野。汉朝时的营垒如今仍在原处,遥远之处仍然可以知道道路并未迷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郎士元: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
2. 杨中丞:唐时官职,中丞是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里指代杨姓的中丞官员。
3. 和蕃:即和亲,古代封建王朝为争取边疆和平,与边疆民族缔结婚姻联盟的一种政治手段。
4. 锦车:华美车辆,这里指代和亲使者的专车。
5. 登陇:登上陇山,陇山位于甘肃省东部,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
6.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7. 旧好:原有的友好关系。
8. 新愁:新的忧虑或烦恼。
9. 鼓鼙:指战鼓,借指战争。
10. 河源:黄河的源头,这里指代西部地区。
11. 飞鸟外:比喻远离中原地区。
12. 雪岭:泛指西部地区的高山。
13. 大荒西:意指西部地区辽阔无垠。
14. 汉垒:汉代边防要塞。
15. 路不迷:路途清晰,不会迷失方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郎士元所写,题目为《送杨中丞和蕃》,其中杨中丞指的是唐朝的一位中丞,“和蕃”则是当时的一种外交政策,即通过友好交往和亲等方式来维护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首联“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描绘了杨中丞乘车去往边境的情景,在锦车出发之时,边地的草丛繁茂生长。这里以“锦车”代表朝廷使者的尊贵身份,同时也寓含着和蕃任务的庄重;而“边草”则象征着边疆环境的艰苦和战争的不安定。
颔联“旧好寻君长,新愁听鼓鼙”描述了此次和蕃任务的目的,一方面要寻找过去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这里的“鼓鼙”是指战争中的战鼓,诗人通过这两个词传达出面对战争时的心情,既有对新愁的忧虑,也有期待和平的愿望。
颈联“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描绘了黄河源头远在天边,雪山之侧是大片的荒地。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边疆的辽阔风光,还突出了和蕃路途的艰辛遥远。
尾联“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则表达了诗人对汉朝时边防要塞的怀想,同时也暗示了虽然路途艰难,但有前人留下的足迹指引,这次和蕃任务还是有希望的。
整首诗通过对和蕃场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未来道路的信心,同时也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那个遥远的边疆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中丞和蕃》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至德二年(757年)左右,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在这一年间,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此期间,郎士元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杨中丞作为唐朝官员,此时被派遣和蕃,意在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抵抗外敌。郎士元在送别杨中丞之际,写下了这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诗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