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湛判官
高阁晴江上,重阳古戍闲。
聊因送归客,更此望乡山。
惜别心能醉,经秋鬓自斑。
临流兴不尽,惆怅水云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高楼上眺望江面,重阳节的古老边防显得宁静而闲适。
这次是因为送走回归故乡的友人,又一次眺望着远处的家乡山水。
分别时刻的依依惜别让人心头如痴如醉,经过秋天的流逝,双鬓已经布满白霜。
面对流水心中感慨无穷,惆怅之情如同流水和白云之间的徘徊不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高阁:这里指高楼。
2. 晴江上:晴天里的江河之上。
3.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4. 古戍闲:古代边防驻军的驻地显得空闲。戍,古代驻守边疆的军队。
5. 聊因:姑且因为。
6. 送归客:送别离开的人。
7. 更此:在这里再。
8. 望乡山:遥望故乡的山。
9. 心能醉:心情能如饮酒一般沉醉。
10. 经秋:经过一个秋天。
11. 鬓自斑:鬓角自然生出白发。
12. 临流:靠近流水。
13. 兴不尽:兴致不能完全抒发出来。
14. 惆怅:失意的样子。
15. 水云间:形容在江河云雾之间。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和心情。诗人站在高阁之上,眺望着晴朗的江面和远方的历史古城,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与祥和。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诗人送别友人离去,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诗人表达了与友人的深深惜别之情,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仿佛能够沉醉其中。而秋天到来时,诗人却因离别和思乡的心情,让原本乌黑的双鬓生出了斑白。诗人临水感慨,心中的愁绪如同水流一般绵绵不绝。他沉浸在难以言状的怅然之中,希望这种情感能够在水云之间消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韦湛判官》是唐代诗人郎士元在安史之乱后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期间。战乱导致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唐肃宗为了平定叛乱,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军攻打叛军。在这次战役中,韦湛作为判官随军出征。郎士元作为文人士大夫,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因此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诗中的“岐路”指的是分岔路口,暗示着分别的情景。“旌旗”和“烽火”则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氛围。最后两句“莫言一水隔,便与两乡分”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此时的郎士元正处于人生低谷,他希望能通过与朋友的离别抒发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