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杜判官江楼

标题包含
宿杜判官江楼
适楚岂吾愿,思归秋向深。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 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寥寥更何有,断续空城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郎士元,字君胄,号石洲,江苏宜兴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享年87岁。他是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 郎士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曾...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去往楚国并非我所愿,秋天时思归之情愈发深厚。在远方故友的江楼之上赏月,即便相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紧相依。落叶飘零让我想起故乡的梦,鸟儿啼鸣仿佛在唤醒我远方的思念。在这寂寥的夜里,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碎的呢?唯有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回荡在空旷的城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适楚:指离开家乡到楚国去。这里指离家外游。 2. 思归:思念故乡,想要回去。 3. 秋向深:秋天的气息逐渐浓厚。 4. 故人:旧友,老朋友。 5. 江楼月:江边的楼房和月光。 6. 永夜:漫长的夜晚。 7. 千里心:遥远地方的心情。 8. 叶落:树叶凋落,指秋天景象。 9. 觉乡梦:感到家乡的梦境。 10. 鸟啼:鸟儿啼叫。 11. 惊越吟:受到越吟的惊吓。越吟,古代越地的民歌。 12. 寥寥:稀少,不多。 13. 更何有:还有什么存在。 14. 断续:断断续续。 15. 空城砧:空城中捣衣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宿杜判官江楼》是郎士元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适楚岂吾愿,思归秋向深”中作者以抒情的方式表现出在外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颔联“故人江楼月,永夜千里心”诗人表达了与故人的分离和自己的思绪飘荡在千里之外的心情。颈联“叶落觉乡梦,鸟啼惊越吟”通过叶落、鸟啼的自然景象揭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思念故友的情感变化。尾联“寥寥更何有,断续空城砧”则以孤独的气氛和寂寥的情景结尾,使全诗显得含蓄深沉,充分展现出作者对故乡、故人的眷恋和孤独的心情。整首诗从构思、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杜判官江楼》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但也是逐渐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这个时代,诗歌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的重要载体,而杜判官江楼则是当时文人墨客聚会的著名场所。 郎士元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在杜判官江楼度过的一夜的感受。他描述了江楼的壮丽景色和周围的繁华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了他对杜判官的敬意和对过去的怀念。 在创作这首诗时,郎士元正值中年,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诗名远播。他曾在长安担任过一些低级职务,后来因故被贬到外地。在这种情况下,他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奈,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诗和远方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唐朝的国力虽然强盛,但由于皇权的腐化、官僚的腐败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这些现象在诗歌中也有所反映,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 综上所述,《宿杜判官江楼》这首诗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在这个时代的感受和思考,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