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城秋望
白首思归归不得,空山闻鴈鴈声哀。
高城落日望西北,又见秋风逐水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纪已老渴望回家却难以实现,孤独的听着山中传来的雁叫声充满哀愁。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望着夕阳西下,又看见了秋风伴着河水而来。
去完善
释义
1. 白首:白头,指年老。
2. 思归:想念故乡。
3. 归不得:不能回去。
4. 空山:寂静的山林。
5. 闻雁:听到大雁的叫声。
6. 鴈声哀:形容雁叫声悲伤。
7. 高城:高高的城墙。
8. 落日:夕阳。
9. 望西北:向西北方向眺望。
10. 秋风:秋天的风。
11. 逐水来:随着水流而来。
去完善
赏析
首句“白首思归归不得”是诗人感怀身世之作,以自己满头白发,渴望回乡却归不得的无奈之情,寄托着诗人久离家乡、客居异乡的惆怅。第二句“空山闻雁雁声哀”则是以声音写静景,通过描述寂静的山林间传来声声哀鸣的雁鸣,寓情于景,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寥之情。
第三句“高城落日望西北”描绘了一幅开阔壮美的画面:在高高的城楼上,诗人翘首西望,看到落日的余晖洒满大地,显得格外壮丽。这里用“西北”暗指故乡的方向,流露出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
尾句“又见秋风逐水来”则紧扣题意“郢城秋望”,以秋风和江水形象地表达出季节的变化,进而呼应“思归归不得”的惆怅心境。整首诗感情深沉,笔触细腻,结构严谨,充分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郢城秋望》是唐朝诗人郎士元的作品,创作于贞元年间(785-805年)。在这首诗中,郎士元以楚州为背景,描绘了战争过后城市凋零的景象。
在贞元年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国家正处于战后的恢复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衰微,边疆战乱不断,民生疾苦。郎士元作为一名官员,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郎士元在官场生涯中屡遭挫折,他曾两次被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对民生的关切和对国家的忠诚。在这首《郢城秋望》中,他通过对战后楚州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