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国清寺

标题包含
国清寺
南越第一寺,偶来心地真。 却嫌桥下水,流去入红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越第一寺,偶然临心境。 却厌桥下溪,流向人间世。
去完善
释义
《国清寺》是北宋诗人陈尧佐的一首五言诗。下面是词句注释: 1. 南越:这里指岭南地区。古时的“南越”,是指中国南部沿海一带的众多部落和国家。在历史上,这个地区曾经被称为“百越之地”。陈尧佐将国清寺称为“南越第一寺”,意味着这是岭南地区最好的寺庙之一。 2. 偶来:偶尔来到。这里表示作者不是经常来国清寺,而是偶然路过此地。 3. 心地:佛教术语,指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在这里,作者形容自己来到这里时的心境是真实的,没有受到世俗纷扰的影响。 4. 却嫌:然而嫌弃。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厌恶之情。 5. 桥下水:指从国清寺附近的桥下流过的河水。在古代,桥梁常常成为人们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象征。 6. 红尘:指繁华的世俗世界。这里比喻人世间的烦恼和纷争。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国清寺”为题,表达了对该寺景色的赞美和敬仰之情。首句“南越第一寺”表明了国清寺在诗人眼中的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古刹的尊重。第二句“偶来心地真”描绘了诗人偶然来到国清寺的心情,其中“心地真”一词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佛门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却嫌桥下水,流去入红尘”则描绘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忧虑。诗人厌恶桥下流淌的溪水流入世俗红尘的情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不满之间的矛盾心理。整首诗通过对国清寺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和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国清寺》是宋朝著名诗人陈尧佐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75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尧佐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成为朝廷的重臣,担任尚书右仆射、平章军国重事等重要职务。然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曾多次遭到贬谪。他在被贬谪期间,游历了江南各地,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 在这段时间里,陈尧佐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游览了许多寺庙,与国清寺的住持结为挚友,共同探讨佛学和禅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描绘国清寺美丽景色的诗篇。 《国清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国清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对国清寺的描绘,陈尧佐表达了他对佛教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成为了陈尧佐的代表作之一,流传后世,广受赞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