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吏亭
野吏厌公堂,开轩出郡墙。
残花炎帝圃,斜日尉佗乡。
叠巘分诸粤,重城截大荒。
耕桑蛮聚落,烟火汉封疆。
云势飘蓬岛,天形压夜郎。
扁舟闲得侣,嘉树远成行。
梅雨千林暮,春风百草香。
人家浮浩淼,鸟道没青苍。
爽垲吟魂健,虚明夏景凉。
他年重回首,牢落愧甘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农夫厌恶公堂事,推开窗户望城墙。
残花在烈日照耀下,夕阳洒在遥远的边疆。
群山阻隔各地域,层层城墙横跨原野。
耕种蚕桑聚集村落,炊烟袅袅在边境飘扬。
云朵浮动如蓬莱仙岛,天空覆盖着浩瀚夜空。
闲适小舟寻得伴侣,沿途绿树成行。
梅雨笼罩傍晚树林,春风吹拂花草香气弥漫。
远处人家漂浮在水面,小路隐匿于青山翠竹中。
舒畅的空气让人精神焕发,夏季夜景格外明朗。
将来重游故地,满心愧疚怀念曾经的繁花。
去完善
释义
《野吏亭》:宋 陈尧佐。
1. 野吏:指地方官吏。
2. 公堂: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
3. 开轩:打开窗户。
4. 郡墙:指州郡的城墙。
5. 炎帝圃:传说为神农氏(又称炎帝)演耕的地方。
6. 尉佗乡:指古南越王赵佗的故乡。
7. 叠巘:重叠的山峦。
8. 诸粤:指古代广东、广西一带地区。
9. 大荒:指荒凉的边远地区。
10. 耕桑蛮聚落:描述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农耕生活。
11. 烟火汉封疆:形容汉族地区繁华的景象。
12. 飘蓬岛:指飘泊不定的岛屿。
13. 压夜郎:指天色的黑暗降临。
14. 扁舟:小船。
15. 嘉树:美景。
16. 梅雨:初夏时潮湿多雨的天气。
17. 千林暮:黄昏时分,树林朦胧。
18. 百草香:春天里草木繁茂的香气。
19. 人家:村落。
20. 鸟道:险峻的山路。
21. 青苍:青山翠竹。
22. 爽垲:空气清新,地势高爽。
23. 虚明:空旷明亮。
24. 夏景凉:夏天的清凉景色。
25. 他年:以后。
26. 重回首:再次回顾。
27. 牢落:失意的样子。
28. 愧甘棠:意指自己未能像周代召伯那样在树下听讼为民解忧。
去完善
赏析
《野吏亭》是北宋诗人陈尧佐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诗中,作者通过对野吏亭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联“野吏厌公堂,开轩出郡墙”,点明了诗人厌倦了官场的喧嚣,选择了在野吏亭这个僻静的地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接下来的“残花炎帝圃,斜日尉佗乡”两句,通过对炎帝圃和尉佗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画卷。
颔联“叠巘分诸粤,重城截大荒”,写出了山峦起伏、城市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地理环境的敏锐观察。颈联“耕桑蛮聚落,烟火汉封疆”,则通过描绘耕种和蚕桑活动,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表现出了汉族地区的繁荣景象。
接着,作者用“云势飘蓬岛,天形压夜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云朵飘荡在蓬莱仙岛般的景色中,天空的轮廓映衬着夜郎之地,给人以深邃之感。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宽广与对自然的敬仰。
在接下来的“扁舟闲得侣,嘉树远成行。梅雨千林暮,春风百草香”四句中,诗人描述了扁舟闲游、树木成行、梅雨过后、春风拂面等画面,进一步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陶醉。
随后,“人家浮浩淼,鸟道没青苍”两句,以浩瀚的水面和险峻的山道为背景,展现出人间烟火的繁荣和自然界的壮丽。紧接着的“爽垲吟魂健,虚明夏景凉”,则是诗人抒发自己身处这样一个美好环境的愉悦心情,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最后,诗人以“他年重回首,牢落愧甘棠”作结,表示在将来回望这段美好的日子时,会为曾经的烦恼感到羞愧,同时也为自己能够摆脱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生活而感到欣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陈尧佐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吏亭》是宋代诗人陈尧佐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
在这段时间里,陈尧佐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动荡。他在官场生涯中多次被贬谪,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描绘乡村景象的《野吏亭》。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是复杂多样的。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政权内部的矛盾和外部边患的压力,使得这个时期的国家局势并不稳定。这种社会现实对文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渴望建功立业,但又忧虑国家的未来。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陈尧佐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