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凤栖寺

标题包含
游凤栖寺
十里水烟迷,禅居偶杖藜。 地灵人不老,山好凤曾栖。 暑气消将尽,苔痕长欲齐。 松间何所得,泉石两三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里的水面烟雾迷茫,我偶然用拐杖支撑着走进禅房。 这里地方灵异人们也显得年轻,山水秀美吸引凤凰曾在这里栖息。 热气正在渐渐消退,青苔的痕迹在迅速增长仿佛要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 我在松树之间有什么收获呢?只有一些关于山泉和石头的诗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十里水烟迷:指凤栖寺周边十里的水域烟雾弥漫,景象迷离。 2. 禅居:此处指凤栖寺。 3. 杖藜:手持藜木手杖,行走于山间。 4. 地灵人亦不老:形容当地灵山秀水滋养万物,让人容颜不老。 5. 凤曾栖:凤凰曾在此处栖息,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喻指此地环境优越。 6. 苔痕:青苔生长的痕迹。 7. 松间何所得:在松林之间发现了什么? 8. 泉石两三题:诗人以泉水和山石为题吟咏诗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陈尧佐在游览凤栖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以十里水烟和禅居为切入点,展示出寺庙周边的清幽环境。接着,通过对地灵、山好等景象的描述,传达出此地孕育着灵气与生机。而“人不老”则暗示了此地的独特魅力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似乎时光在这一刻停滞。 在接下来的暑气消散、苔痕生长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对外部环境的敏锐观察,以及对其生命力的敬畏。最后,通过描绘松间的泉石诗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他在这次旅程中的收获: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整首诗以平和的语言、舒缓的节奏,呈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令人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凤栖寺》是宋代诗人陈尧佐所作的一首描绘游览寺庙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70年至1033年之间,即宋朝初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逐渐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诗歌作为文人士大夫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尧佐作为一名文人官员,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交游。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陈尧佐通过对凤栖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运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凤栖寺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在这个繁华盛世中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