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步过芳菲园
尽日芳菲园,不见芳菲好。
茂草与斜阳,脉脉情多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整天都在繁花盛开的花园里,却看不到花朵的美好。
茂密的草丛与落日的余晖交织在一起,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又有谁能懂呢?
去完善
释义
1. 芳菲园:古代园林名。
2. 芳菲:花草香气很浓的景色。
3. 茂草:繁茂的草丛。
4. 斜阳:傍晚时分太阳偏斜的光线。
5. 脉脉:这里指草木含情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闲步过芳菲园》是宋朝诗人陈尧佐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游览芳菲园时的感受和思考。从诗题可知,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芳菲园内花草繁茂,香气四溢。然而,诗人却并未着重描绘芳菲满园的美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描绘芳草连天、夕阳西下的情景,颇有意趣。
首句“尽日芳菲园,不见芳菲好”,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主题:尽管在芳菲园待了一整天,却没有看到想象中的美好景象。这表明诗人并非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而是眼前的景象未能满足他的期望。这种情感上的落差为后续的抒情铺垫了基调。
接着,诗人以“茂草与斜阳”的形象描绘出芳菲园的现实景观。其中,茂密的草丛象征着勃勃生机,而斜阳则暗示着时光流逝,两者的结合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这里还传达出诗人对生命力和自然美的感慨。
结尾两句“脉脉情多少”,“脉脉”一词通常用来形容饱含深情的目光或沉默无语的情态。这里诗人以芳草和斜阳为意象载体,寄托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一方面,他对生命的热情和向往如茂草般勃发;另一方面,面对岁月的流转又难免生出一丝淡淡的哀愁。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以及深沉的哲思。
综上所述,陈尧佐的这首《闲步过芳菲园》通过描述芳菲园内的景物,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及自然的独特感悟。他在诗中将生机的勃发与时光的流逝相互映照,形成了动与静、喜与忧的鲜明对比,从而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使其成为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艺术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闲步过芳菲园》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陈尧佐创作的一首描绘春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的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尧佐已年逾古稀,他的仕途生涯几经波折,曾任尚书令、兵部尚书等要职,并两次担任参知政事。尽管他在政治上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尧佐写下了这首《闲步过芳菲园》。
当时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人们更加注重享受生活,园林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芳菲园就是当时京城附近的一座著名的花园,园内景色宜人,春天时更是百花争艳,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赏游。
陈尧佐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芳菲园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晚年生活安定、心境平和的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