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湖州碧澜堂

标题包含
湖州碧澜堂
苕溪清浅霅溪斜,碧玉光寒照万家。 谁向月明终夜听,洞庭渔笛隔芦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苕溪的水清澈而平静,霅溪蜿蜒曲折,碧绿如玉的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 在月光下,谁在夜深人静时倾听这悠扬的旋律?那是来自洞庭湖的渔舟唱晚,隔着芦苇丛悠悠传来。
去完善
释义
1. 苕溪:指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苕溪。 2. 霅溪:指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霅溪。 3. 洞庭:此处借指湖州境内的太湖。 4. 芦花:即芦苇的花,形容湖州周边环境的自然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湖州的美丽风光,诗人通过苕溪、霅溪、月光、渔笛等元素,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其中“碧玉光寒照万家”一句,以碧玉喻水,表达了湖水清澈如碧玉般的光泽,映照着千家万户,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而“洞庭渔笛隔芦花”则通过听觉描绘了一幅诗人在远处听到洞庭湖上渔民吹奏渔笛的场景,芦花在微风中摇曳,悠扬的笛声穿越时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湖州碧澜堂》是北宋著名文人陈尧佐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4年,即北宋中期。 在这段时间里,陈尧佐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在政治生涯中,他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翰林学士、尚书右仆射等,并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也曾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谪,这段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家命运。 在陈尧佐生活的时代,北宋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政治上,北宋实行中央集权制,加强皇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北宋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均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上,北宋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宋文化,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高度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陈尧佐创作了《湖州碧澜堂》一诗。诗中以碧澜堂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湖州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所持有的豁达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