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和
道安独继襄阳踵,诗好慵窥霅昼评。
竹屋数间经几载,草衣三事傲平生。
纵陪林下收孤迹,难学人间走大名。
灯火已残谭未倦,晓风斜雨打窗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道安独自继承襄阳遗志,诗歌喜好却懒于评论。
简陋小屋度过了几个春秋,穿着朴素坚守一世高洁。
纵使陪伴在山林寻找独特的足迹,也难学俗世追求名利。
灯火渐熄讨论还未厌倦,晨风吹拂斜雨拍打窗棂。
去完善
释义
1. 道安:东晋时著名僧人。
2. 襄阳:湖北省襄阳市,道安的出生地。
3. 霅昼:唐代诗人顾况的字。
4. 竹屋:指简陋的房屋,这里指释惟晤的住处。
5. 草衣:粗陋的衣服,这里比喻简朴的生活。
6. 三事:指衣裳、饮食、住房三种生活所需。
7. 林下:指山林之中。
8. 孤迹:孤单的身影。
9. 晓风斜雨:早晨的风和小雨。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次韵奉和》中,作者释惟晤以道安和襄阳为背景,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人通过对竹屋、草衣等事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在山林间的孤独足迹和对世俗名利的蔑视。尽管在山林中陪伴他的只有孤独的足迹,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愿去追逐世间的名利。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以及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奉和》是唐代诗人释惟晤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5年前后,即唐朝天宝年间。在这期间,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等一系列社会动荡,这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惟晤正身处战乱之中,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悲欢离合。这些经历使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这首诗歌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尽管面对这样的困境,诗人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未来会有美好的时光等待着他。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在这首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