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野处亭

标题包含
野处亭
莫厌攻台万杵声,芝亭入望得双声。 快邀明月无余地,俯瞰澄江不碍城。 花雨著人迷杖屦,松风呼梦遶厢荣。 弟兄丘壑平生事,付与鸣琴一再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迈(1234年-1305年),字景卢,号野处,又号容斋,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洪迈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洪皓曾任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不要厌烦攻打基础的过程中的噪音,从各个角度看都应该得到认可。 尽情邀请明亮的月亮照耀空旷的地方,凝视宁静的江河不阻碍城市的存在。 花朵的雨让人分不清方向,松树的风让人在梦中环绕楼阁。 兄弟们在山间实现他们一生的愿望,让优美的琴声再次响起。
去完善
释义
1. 莫厌:不要厌烦。 2. 攻台:建造楼台的工地。 3. 万杵声:形容嘈杂的施工声音。 4. 芝亭:指野处亭。 5. 入望:映入眼帘。 6. 双声:双重声音,此处指风声和楼台施工的声音。 7. 快邀:快乐地邀请。 8. 无余地:没有剩余的空地。 9. 澄江:清澈的江水。 10. 不碍城:不影响城市的景观。 11. 花雨:花瓣如雨下。 12. 著人:落在人身上的花瓣。 13. 迷杖屦:迷失在花草树木中。 14. 松风:松涛之声。 15. 呼梦:唤起梦想。 16. 遶厢荣:在厢房周围环绕。 17. 弟兄丘壑:兄弟之间的情谊和山水之景。 18. 平生事:一生所追求的事务。 19. 鸣琴:弹奏琴瑟。 20. 一再行:反复多次进行。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野处亭”为题,表达了超脱尘世、追求隐逸生活的情感。开篇两句“莫厌攻台万杵声,芝亭入望得双声。”描绘了诗人对于世事纷扰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随后诗人写道:“快邀明月无余地,俯瞰澄江不碍城。”,表达出在夜晚宁静之时,能与明月相伴,俯瞰清澈的江水,不受城市的喧嚣打扰的心境。接下来,诗人又以“花雨著人迷杖屦,松风呼梦遶厢荣。”描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美妙景致,并借以衬托自己心境的悠然自得。最后两句“弟兄丘壑平生事,付与鸣琴一再行。”更是直接抒发自己一生致力于实现山林隐逸的生活理想,同时用抚琴来表达内心的幽情雅志。整首诗既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传达出他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处亭》是南宋著名文人洪迈于淳熙年间所作的一首描绘乡村风光的七言律诗。洪迈为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尤以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擅长诗歌、散文和史学著作。他曾任中书舍人、端明殿学士等职,但终因反对权臣韩侂胄而被罢官,后隐居故里。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当时洪迈正值壮年,正值官场失意之际,他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回归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这一时期的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同时朝政腐败,权力斗争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洪迈深感官场的险恶与现实的不公,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寄情山水。 《野处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野处亭周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恬静生活的渴望。在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家乡风物的留恋之情,以及对乡民纯朴生活的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