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石栋岭
我行欲安适,策马逾山樊。
谷深不可瞬,危磴争猱猨。
坡陀两山间,寂历三家村。
茅簷青裙妇,蓬发薪烟昏。
敲冰那可饮,分我一掬温。
郎樵晚未归,客至不与言。
不奉沙头巵,肯投柳下门。
作诗配国风,行者式其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想要找到一个安宁舒适的地方,于是骑马穿越山林。
山谷深邃,不能轻易看清,陡峭的石阶让猿猴也要费尽力气。在两山之间的坡地上,有一个寂静无人的村庄。
村子里只有一位穿着蓝色长裙的农妇,她头发蓬松,烟雾中弥漫着柴火的气息。
冰水不能直接饮用,但她愿意给我一杯温暖的井水。
她的丈夫砍柴还没有回来,有客人来访时,她也并不主动交谈。
她不曾在河边设宴款待客人,也不曾在柳荫下打开家门。
我以诗歌来歌颂这个美好的地方,让走过这里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度石栋岭》是一首描绘作者骑马翻越山峰时所见所闻的诗。下面是该诗的字词注释:
1. 安适:指在安定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2. 策马:鞭策马匹前进。
3. 逾:越过。
4. 山樊:山脉或山丘的边缘。
5. 谷深不可瞬:山谷深邃无法一瞥看尽。瞬,眨眼间。
6. 危磴:险峻的台阶。
7. 猱蝯:猴子一类动物。这里借指攀爬动作敏捷的人或物。
8. 坡陀:山坡不平的样子。
9. 寂历:寂静、冷落。
10. 三家村:原指乡村三个姓氏的小村庄,这里泛指小村落。
11. 茅簷:茅草覆盖的屋顶。
12. 青裙妇:穿青色裙子的妇女,形容农妇。
13. 蓬发薪烟昏:形容蓬乱的头发在烧柴火产生的烟雾中显得昏暗。
14. 敲冰:取冰。
15. 那可饮:不能饮用。
16. 一掬温:一捧热水。
17. 郎樵:男主人砍柴。
18. 不与言:不肯说话。
19. 沙头巵:酒杯。
20. 肯投:愿意投奔。
21. 柳下门:指代农家门户。
22. 作诗配国风:创作诗歌以匹配《诗经·国风》中的篇章。
23. 行者:旅行的人。
24. 式其藩:式,遵循;藩,篱笆。遵循这些原则。
去完善
赏析
《度石栋岭》是南宋诗人洪迈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诗人以自己为出发点,展现了他越过山谷、攀登山峰的经历。在诗人笔下,深山幽谷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出自然环境的险峻与壮丽。同时,诗人还在山间的村落中观察到了朴实的生活场景,茅簷下的妇女、蓬发的樵夫和炊烟这些细节使得画面栩栩如生。
随着诗人的行进,他也描述了当地人给予的帮助。当口渴之时,当地百姓热情地提供了一掬温水;而在客人到访时,主人却保持沉默,表现出了避世独立的心态。在诗人眼中,这种遗世独立的精神正是他们应该学习的品质。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敲冰”的意象,暗示了环境的高寒以及生活的艰辛。同时,他也表达出在艰难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这首诗,诗人传达了积极的主题思想,即面对困境,应坚韧不屈,向他人学习。
在诗的最后,洪迈提到了“作诗配国风”,表明他对《诗经·国风》的热爱。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他力求从其中汲取智慧,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诗人以此诗句作为结语,也突出了自己对诗歌艺术追求的境界。总的来说,《度石栋岭》是一首寓情于景、风格独特的好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度石栋岭》是南宋诗人洪迈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4年,当时南宋正处于相对和平时期。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野处,婺州义乌人,南宋文学家、历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官员。洪迈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就能写诗。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直到四十岁才中进士。在这期间,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取得成功。
在创作这首《度石栋岭》时,洪迈已经年过四十,刚刚步入官场。他经历了多年的科举艰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江南各地的山水名胜,通过对自然的感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了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洪迈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