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郑圃
城郭不去眼,而得林壑娱。
低徊抚壮心,欲吐无与俱。
铿然一枝筇,细磴半樵渔。
挽衣竟与饮,不省谁为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市和乡村的美景都留在眼前,还能在山林沟壑中找到乐趣。
心中雄心壮志无法实现,想要倾诉却无人倾听。
拿着手杖慢慢走,沿着细窄的小路前行,一路上多是樵夫和渔民。
最后拉着衣襟,干脆喝酒自娱,管他谁是谁呢!
去完善
释义
1. 城郭:城市周围城墙和护城河。这里指代开封府的城区。
2. 低徊:低声吟咏,徘徊流连。
3.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
4. 一枝筇:一支竹杖。
5. 细磴:山间的石级小路。
6. 樵渔:打柴和捕鱼的人,此处借指田园生活。
7. 挽衣:拉起衣服,表示准备坐下的意思。
8. 不省:不知。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游郑圃”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澎湃激情和感慨。开篇两句“城郭不去眼,而得林壑娱。”展现了诗人在繁华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流连与选择,他寄情于山水,陶醉于其中,抒发了超脱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的渴望。接着四句,诗人则表达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面对壮美的大自然,他心中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却无处倾诉,只能在山中低回徘徊。随后,诗人借助于“铿然一枝筇,细磴半樵渔。”的形象描绘,进一步传达了他在山间行走的过程及内心情感的变化,展现出诗人执着探寻人生真谛的精神风貌。最后,诗人通过与朋友的聚会饮酒,表达了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和满足,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郑圃》是南宋诗人洪迈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0年至1261年之间,即南宋中期。在这段时间里,洪迈经历了科举考试、为官从政、编纂史书等重要人生阶段,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都深深地影响了这首诗歌的创作。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洪迈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描绘田园风光的《游郑圃》。
诗中,洪迈通过对郑圃美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在诗中写到:“草色连天远,莺声入耳长。”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百姓安居乐业的热切期盼。然而,现实却是“官忙民亦忙”,官场腐败,民生困苦。这种对比,使诗人更加坚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