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制置使王刚中帅蜀
上都门外垂杨陌,叶叶经霜不堪折。
春光犹未到梅花,何物当扳送行客。
路人惊问去者谁,高牙大纛争光辉。
君王应念蜀父老,故辍侍臣来紫微。
明光起草文章手,却听元戎报刁斗。
回首翔鸾一梦中,玉箫缓送成都酒。
邛郲九折何足驱,慷慨功名真丈夫。
成都花锦君莫恋,早晚归凯持钧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都城之外的杨柳路边,柳枝在严寒中顽强抵抗。春天的气息还未抵达梅花树,此刻还有什么是可以用来送别友人?过路人不禁疑惑着这位离开者的身份,而在他们头顶上的高大旗帜映照着彼此的光辉。君王应当想到巴蜀的百姓们,因此派遣大臣来到紫微星(皇帝的别称)下。他在光耀四方的文学宫殿里起草了优美的篇章,耳边却又传来了战争的钟声。回头望向那如同凤凰翱翔的梦境,它是在用柔和的玉箫声护送美酒到达成都吗?虽然邛崃山路蜿蜒曲折,但它远远不足以阻碍勇敢的英雄。请你不要太留恋成都的花海,因为你们很快就会带着荣誉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上都门: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城门。
2. 垂杨陌:垂柳成行的道路。陌,道路。
3. 叶叶:每片叶子。
4. 经霜:经历秋霜。
5. 堪:可以。
6. 折:折断,此处指摘取。
7. 春光:春天的景色。
8. 梅花:梅花是春天的象征,这里表示春天已经到来。
9. 当:应当。
10. 扳:攀援。
11. 行客:远行的人,此处指王刚中。
12. 高牙大纛:军旗,此处指军队。
13. 君王:指宋孝宗。
14. 故:特意。
15. 辍:停止。
16. 侍臣:指王刚中。
17. 紫微:紫微星,代指皇帝。
18. 明光起草:在明光殿起草诏书。
19. 元戎:主将,此处指王刚中。
20. 刁斗:古代军用铜锅,可作敲击报警之用。
21. 回首:回顾过去。
22. 翔鸾:飞翔的鸾鸟,比喻速度之快。
23. 玉箫:用玉石制成的箫。
24. 成都酒:四川地区的名酒。
25. 邛郲:即邛崃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
26. 九折:形容山路曲折。
27. 驱:驱使。
28. 慷慨:激昂。
29. 功名:功业与名声。
30. 真丈夫:真正的男子汉。
31. 花锦:繁花似锦。
32. 君:您。
33. 莫恋:不要留恋。
34. 早晚:时间早晚。
35. 归凯:得胜而归。
36. 钧枢:国家大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洪迈对友人王刚中去四川担任制置使的送别之情。开篇以“上都门外垂杨陌”的环境描绘起笔,通过垂杨柳的生长状况,展示了临别时寒冷的气氛。紧接着,作者从季节入手,“春光犹未到梅花”,暗示了此时的季节还是冬季,而非春暖花开的时候。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转向对于友情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寓含着对友人此次赴任的期待与信心。接下来的诗句里,诗人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其事业的肯定与支持,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惜别之情。
诗人以豪放、壮阔的笔触,将离别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邛郲九折何足驱,慷慨功名真丈夫”这两句诗中,诗人不仅表现出自己豪爽的性格,还体现出其对友人的坚定信念和美好祝愿。最后,诗人以“成都花锦君莫恋,早晚归凯持钧枢”收尾,再次强调了希望友人在外取得功名的期许,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早日平安归来的深切期盼。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制置使王刚中帅蜀》这首诗是南宋著名文人洪迈(1123-1206)所作,创作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蒙古等外族的威胁之中,国家政权稳固,经济繁荣,但边境安全始终受到挑战。
在这期间,洪迈历经宦海沉浮,任翰林学士、资政殿学士等职。他关注国家时政,尤其重视边疆防务。在诗中,他以“书卷与剑”形容王刚中的文武双全,期待他能带领国家走出困境,力挽狂澜。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开篇,实际上是表达了洪迈对国家的担忧和期望。他以制置使王刚中为榜样,激励自己为国家献出一份力量。同时,这也体现了他在南宋时期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关注边陲安危的文人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