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龟龄自著作丞外补
不奈诸公厌石渠,年年送客意何如。
直言饱诵刘蕡策,大意争传贾谊书。
今日朝廷唯主圣,异时风俗要人鉏。
须君早晚归遗补,莫恋王门久曳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奈": 对付, 处置.
2. "石渠": 汉代宫殿名, 这里指代的是翰林院, 寓指中央朝廷官职.
3. "年年送客": 每年都要送别离职的友人.
4. "意何如": 表达的情感如何.
5. "刘蕡策": 唐代刘蕡在科举考试中写的一份策论文章, 后世用来比喻贤良人士对国家治理的良策.
6. "贾谊书": 汉初政治家贾谊所著的《过秦论》等政论文, 这里泛指儒家的政治主张.
7. "主圣": 有明智的君主在位.
8. "异时": 以后的时候.
9. "风俗": 风气与习惯.
10. "要人鉏": 需要有人去整治.
11. "须君": 期待你.
12. "早晚": 不早也不晚, 这里是表达时间的确定性.
13. "归遗补": 回到原来的职位上继续工作.
14. "莫恋": 不要留恋.
15. "王门": 王府或朝廷的大门, 这里也是指代中央官职.
16. "曳裾": 拖着衣襟, 形容做官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洪迈为送别友人王龟龄所作。首联以“不奈”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众人厌烦石渠的无奈之情,同时也引出了对友人离去的感慨。颔联则以刘蕡和贾谊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才学出众的赞誉以及对朝廷重用贤能的期望。颈联则表明了当前朝廷的主旨在于弘扬圣贤之道,强调了朋友对国家未来的重要作用。尾联以“须君”一词道出了作者的期许,希望友人尽快回到朝廷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要长期留恋于王门。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厚望和对国家的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王龟龄自著作丞外补》是南宋诗人洪迈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面临着金国的侵略和威胁。
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洪迈与好友王龟龄相交甚深。王龟龄,本名王十朋,字龟龄,浙江乐清人,曾任著作丞。他因才学出众而受到皇帝赏识,后因宫廷纷争而被贬外补。
洪迈在诗中表达了对王龟龄才华的赞赏和对他被贬外补的惋惜。同时,他也描绘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致力于儒家学问的研究,追求政治上的成就。然而,由于朝政腐败、战乱频繁,许多有识之士无法施展抱负,只得黯然离开朝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