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王秉纯投赠三十韵

标题包含
次韵王秉纯投赠三十韵
狂客写孤愤,危词戁戁憸。 秋岩露节角,春林扫秾纤。 长铗剚横鳄,寸铁刳妖蟾。 赤子临横草,苍生捐盖苫。 无衣可自蔽,有突何由黔。 冽泉浸苞稂,白露摧苍蒹。 念此心怛怛,因之泪渐渐。 谁能坐扪舌,聊欲一奋髯。 百忧不易穷,千篇犹未餍。 生气凛不惫,死灰惊复炎。 敢云寡鹤唱,尚欲神龙潜。 拾遗爱薛孟,谪仙重王阎。 相邀共夜话,快读临风簷。 更阑堲频折,乐极酒屡拈。 国家正闲暇,上下方熙恬。 贾谊枉流恸,桓侯笑针砭。 无庸事吟讽,且复披湘缣。 缅怀西方美,遐想虞庭佥。 狂愚易搆祸,讥刺徒招嫌。 舌出躬是瘁,戏言心如惔。 且当阮籍醉,莫待申屠箝。 及今不自悔,明神将汝歼。 之子七步才,时命三年淹。 江湖久放浪,虀盐应饇懕。 端如伏槛虎,更似缘竿鲇。 匮藏玉有美,台餽金无兼。 我欲引自近,寒盟应重燖。 弁山蕨可茹,苕溪鲫堪黏。 诺金虽未坠,许剑已可觇。 从今但洗耳,水程报邮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斯(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全名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是一位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狂放文人抒发独白怨忿之情,气势磅礴的言辞震撼人心。 如同秋天的岩石露出尖角,春天的树林扫去繁茂与凋零。 (用尽全力)挑战恶鳄,挥舞寸铁砍杀妖蟾。 面对战火中的百姓,无数生灵离世,仿佛被抛弃在阴间。 没有衣服可以遮蔽身体,虽有房屋却无法找到安宁。 冰冷的泉水浸泡着衰败的禾苗,白亮的露水摧打着凋零的芦苇。 想到这些心中充满痛苦,眼泪不禁潸然而下。 谁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只是想要发一发心中的怒气。 千丝万缕的忧虑难以消除,千言万语的诗篇仍不满足。 生机勃发的气势凛然不衰,死气沉沉的局面也能重新振作。 不敢期望能有清高的独唱,却还希望神仙能在人间现身。 喜欢《拾遗记》这样的文章,也喜欢孟浩然、王之涣这样的诗人。 愿与大家共度漫漫长夜,共赏诗文,听风吹过屋檐的声音。 夜深人静,时光飞逝,美酒相伴,共享欢乐。 如今国家繁荣,上下之间一片祥和。 贾谊因为担忧国家而痛苦流泪,看来他是多虑了;而桓侯则笑话他太过尖锐。 别去管那些无谓的讽刺,还是披上湘竹做的衣物吧。 怀念西边的美好风光,遥想远古舜帝的德行和智慧。 过于疯狂和愚蠢容易给自己带来灾祸,过于直率的讽刺只能引来他人的厌恶。 嘴里说着毫不掩饰的话,心里却是一片平静。 就当作像阮籍那样沉醉于酒中吧,不要等到申屠狄那样被人钳制。 如果现在还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那么神明会亲自惩罚你的。 这个人天赋异禀,却被命运困住三年。 长期游离于江湖之间,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才华横溢,像是攀竿而上的鲇鱼。 收藏的美玉无人赏识,赠送的金子也无以匹敌。 我想将他引荐给世人,过去的矛盾应该会被淡化。 那里的蕨菜可吃,鲫鱼可食。 虽然承诺的黄金还未兑现,但许下的宝剑已经证明了一切。 从现在起我只听善言,听你说说路途中的风景。
去完善
释义
1. "狂客":指作者本人,这里是作者的自称,表示他像疯狂的食客一样,在诗句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2. "孤愤":孤独的愤怒,这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情绪。 3. "危词":指具有强烈批判性的词语。 4. "戁戁":形容恐惧不安的样子。 5. "憸":邪恶的,与"戁戁"一起形容恶行。 6. "秋岩":秋天的山峰,这里用来象征萧瑟的景象。 7. "露节角":指显露出的棱角,比喻显现出来的问题。 8. "春林":春天的树林,这里用来形容生机勃勃的景象。 9. "扫秾纤":清除繁茂和纤细的事物,这里寓意去除杂芜。 10. "长铗":古代一种长剑,这里用来比喻锋利的武器。 11. "剚":刺杀。 12. "横鳄":指凶恶的鳄鱼。 13. "寸铁":小片的铁器,这里用来比喻微小的力量。 14. "刳":剖开。 15. "妖蟾":指妖魔化的蟾蜍。 16. "赤子":比喻纯洁无辜的人。 17. "横草":指平地上丛生的杂草。 18. "苍生":百姓,民众。 19. "捐":舍弃。 20. "盖苫":指简陋的屋顶,这里用来比喻困苦的生活条件。 21. "无衣可自蔽":指没有衣物可以遮蔽身体,描述了贫困的状态。 22. "有突":指有小屋,"无突"则是指没有房屋。 23. "何由黔":如何能够变黑,这里的意思是无法改变现状。 24. "冽泉":寒冷的泉水。 25. "露":指植物上的露水。 26. "苞稂":禾苗上的杂草。 27. "白露":秋天的露水。 28. "苍蒹":指绿色的蒹葭。 29. "怛怛":悲伤的样子。 30. "渐渐":流泪的样子。 31. "扪舌":用手指按住舌头,这里是阻止说话的意思。 32. "奋髯":奋发扬起胡须,这里用来表达激昂的情绪。 33. "百忧":指各种忧虑。 34. "千篇":指很多诗篇。 35. "不惫":不懈怠,精神饱满的样子。 36. "死灰":指熄灭的火堆,这里用来比喻消沉的心态。 37. "复炎":再次燃烧起来。 38. "敢云":敢说。 39. "鹤唱":鹤鸣,比喻超脱尘世的声音。 40. "神龙":指神奇而难以捉摸的事物。 41. "拾遗":指唐代诗人杜甫,他被任命为"拾遗"一职。 42. "爱薛孟":喜欢与薛孟交往。 43. "谪仙":指唐代诗人李白,他曾被贬为凡人。 44. "重王阎":尊重王阎,这里用来表达对友人的敬意。 45. "夜话":指夜间的交谈。 46. "快读":快速阅读。 47. "临风簷":指靠近风的屋檐,这里用来形容读书的环境。 48. "更阑":指深夜。 49. "堲频折":指不断地折断火把,这里用来形容夜间频繁地写作。 50. "乐极":指快乐到了极点。 51. "酒屡拈":多次拿起酒杯,这里用来形容畅饮的情景。 52. "闲暇":指国家安定无事。 53. "上下":指朝廷和地方。 54. "熙恬":指社会和谐安宁。 55. "贾谊":西汉时期的著名文人,曾写下《治安策》等著作,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56. "流恸":指悲痛之情犹如流水一般连绵不绝。 57. "桓侯":指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华佗,他曾用针刺疗法治愈了许多病人。 58. "针砭":指用针刺疗法治疗疾病。 59. "无庸":没有必要。 60. "吟讽":指吟咏诗歌。 61. "披湘缣":指披上湘地的丝绢,这里用来形容准备出发的心情。 62. "缅怀":怀念。 63. "西方美":指西方的美好景象。 64. "遐想":指遥远的想象。 65. "虞庭":指舜的朝廷,这里用来形容国家的统治者。 66. "佥":全体,这里用来形容人民的意愿。 67. "狂愚":指狂妄无知的行为。 68. "搆祸":招致祸患。 69. "讥刺":指讽刺挖苦的话语。 70. "徒招嫌":只会招来他人的厌恶。 71. "躬是瘁":指自己的身体因此受到损害。 72. "心如惔":指自己的内心因此而感到痛苦。 73. "阮籍醉":指阮籍以醉酒来逃避现实。 74. "申屠箝":指申屠狄以钳子夹住舌头,不再讲话,这里用来形容沉默不语的状态。 75. "及今":指到现在为止。 76. "不自悔":指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77. "明神":指神明。 78. "将汝歼":将你消灭,这里用来形容神明的惩罚。 79. "七年才":指七步成诗的才能。 80. "时命":指时运和命运。 81. "三年淹":指在三年内被淹没,这里用来形容才华被埋没的状态。 82. "江湖久放浪":指长期在江湖上漂泊流浪。 83. "虀盐":指贫苦的生活。 84. "饇懕":满足的样子。 85. "伏槛虎":指趴在栏杆上的老虎,这里用来形容气势汹汹的人物。 86. "缘竿鲇":指顺着竹竿爬行的鲇鱼,这里用来形容滑头滑脑的人物。 87. "匮藏玉":指收藏的美玉。 88. "台餽金":指从朝廷得到的赏赐。 89. "无兼":没有其他的。 90. "自近":指亲自接近。 91. "寒盟":指冷却的盟约,这里用来形容关系冷淡的朋友。 92. "重燖":重新加热,这里用来形容修复关系的过程。 93. "弁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一座山。 94. "蕨可茹":指蕨类植物可以食用。 95. "苕溪":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一条河流。 96. "鲫鱼":指一种可以食用的鱼类。 97. "黏":粘附,这里用来形容捕捉鱼类的方法。 98. "诺金":指承诺的黄金,这里用来形容诚实守信的品质。 99. "未坠":没有失去。 100. "许剑":指曾经许下的诺言,这里用来形容遵守承诺的态度。 101. "从今":指从现在起。 102. "洗耳":指洗清耳朵,这里用来形容不听流言蜚语的决心。 103. "水程报邮签":指在水路行程中报告邮件的情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长诗展示了诗人高斯得的豪放与独特风格。他用遒劲有力的笔触描绘了狂客的孤独和愤怒,用秋天的岩石、春天的树林等自然景象表现出他的坚定信念。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长铗”、“寸铁”等比喻,展示了他对战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忧虑,他以冽泉、白露等意象描绘出民众生活的艰辛。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愿望,尽管身处困境,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以贾谊、桓侯等人为例,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担忧世事,而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还以阮籍醉酒为喻,表明自己不会在嘲讽和攻击面前退缩。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他的豪放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王秉纯投赠三十韵》是南宋诗人高斯得创作的一首长篇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时年高斯得55岁。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忧外患,北方金国不断侵扰边境,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高斯得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主张改革,提倡儒家治国之道,但受到朝中权臣的排挤。在这首诗中,高斯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在诗中,高斯得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他还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执着追求。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人文情怀和政治抱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