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角

标题包含
闻角
边秋画角怨金微,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遶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余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边境上号角声回荡在金微山,深夜时分的声响让敌人陷入惊慌。 塞外的鸿雁在空中盘旋,秋天的寒意并不因它们的飞舞而减弱。地上的云朵被冻结,又随着寒风飘散在草丛间。 关头的古老战马仰天长啸,月光映照下显得尤为悲壮。疲惫的士兵们在沙砾中痛哭,泪水沾湿了他们的衣裳。 这种哀愁的氛围如同袅袅炊烟,不知何处是尽头。在这寥廓的天空之下,拂晓时的星光也显得稀少。
去完善
释义
1. 金微:即金山,又称阿尼米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蒙古国交界处。这里代指边疆地区。 2. 边秋:指边疆的秋天。 3. 画角:古代军中乐器,形似牛角,用以报警和发号施令。 4. 怨金微:表达对边疆战事的忧虑。 5. 半夜对吹:指在深夜吹响画角。 6. 贼围:敌人的包围圈。 7. 塞雁:居住在边塞的雁群。 8. 遶空:在空中盘旋。 9. 胡云:指胡地的云气。 10. 著草:停留在草丛中。 11.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这两句描绘了边疆秋天的景象。 12. 关头:险要的地方。 13. 老马:形容久经沙场的战马。 14. 看月:赏月。 15. 碛里:沙漠中。 16. 疲兵:疲惫的士兵。 17. 泪湿衣:指泪水沾湿了衣襟。 18. 余韵:音乐或歌声停止后余下的音响。 19. 袅空:在空中飘荡。 20. 戍天:守卫边疆的天涯。 21. 寥落:稀少;冷落。 22. 晓星:拂晓时的星星。
去完善
赏析
《闻角》是唐代诗人章孝标创作的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边秋画角、塞雁、胡云等景物,展现了边疆战场的荒凉景象和战士们的艰辛生活。 首联“边秋画角怨金微,半夜对吹惊贼围”,点明了诗的背景和主题。边秋时节,画角吹响,象征着边疆的紧张局势。“怨金微”,是指画角的音色哀怨,传达出战士们的哀愁之情。半夜时分,画角声响起,使得敌军为之震惊,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颔联“塞雁遶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通过对塞雁和胡云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环境的苍凉。塞雁在天空盘旋,似乎不愿离去;胡云飘落在草地上,又被寒冷的天气凝结成冰。这些景象既展示了边疆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战士们的生活状态。 颈联“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以老马和疲兵为切入点,展现了战士们艰苦的作战条件。关头的战马嘶鸣着望向月亮,似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碛里的士兵疲惫不堪,泪水打湿了衣襟。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战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思乡之情。 尾联“余韵袅空何处尽,戍楼寥落晓星稀”,结尾部分以悠扬的画角声和寥落的戍楼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画角声在空中回荡,不知何时才能消散;戍楼在晨曦中显得孤寂,星星稀疏。这两句诗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让人深思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画角、塞雁、胡云、老马、疲兵等景物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战士们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角》是唐朝诗人章孝标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听到号角声时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在战争时期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在这段时间里,章孝标经历了许多人生际遇,他曾参军入伍,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唐朝晚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大大衰弱,边境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章孝标作为一名文人,虽然无法直接参与战争,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