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郡斋杂咏十二首·霞起堂
□□赤城山,霞色起夜半。
建标自古□,□□羡吟玩。
仙人□□□,□手若可唤。
彤光射胸臆,三宴骨自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名为赤城的山,在夜晚的上半时分,映衬出一片灿烂的霞光。自古以来就有标识,让无数人为之感叹、欣赏。山上的神仙们似乎触手可及,他们张开的手掌好像随时可以召唤。那红光穿过胸膛,仿佛经过三次盛宴,骨头都为之改变。
去完善
释义
赤:即赤城山,位于今浙江省台州市。 古:指古代。 标:比喻事物的特征或标志。 怜:喜爱。 惋:遗憾,惋惜。 此二句意为:自古以来,赤城山就是有名的景点,可惜我无法亲自去欣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赤城山的壮丽景色和霞光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和喜爱。诗中的“赤城山”、“霞色起夜半”等词句,形象地展现了霞光映照下的山脉景象。同时,诗人通过描述仙人的传说,进一步强调了霞光的神秘魅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台州郡斋杂咏十二首·霞起堂》是宋代诗人尤袤所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9年,正值南宋初期。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尤袤作为当时的文人雅士,积极参与文坛活动,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篇。
在创作这首诗时,尤袤正处于中年时期,人生阅历丰富,对自然、社会和人性有着深刻的体悟。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政局动荡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台州过着闲适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尤袤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共同探讨诗歌创作。
在时代背景方面,宋代是一个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期。尤其在南宋初期,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诗词歌赋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氛围下,尤袤深受熏陶,以诗言志,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总之,《台州郡斋杂咏十二首·霞起堂》是尤袤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结合自身经历和时代特点创作的一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