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门
攘攘宇宙内,经营固多端。
有求皆劳生,此身岂能安。
艰难出都门,所历百辛酸。
秣马临远道,欲去复盘桓。
久客人情深,决别泪汍澜。
亲知无别语,劝我但加餐。
去去忍回首,西望路漫漫。
缅怀白云下,矫首时独看。
平生扁舟兴,来此事征鞍。
来时颜色好,归时衣裳宽。
上马不能恨,下马不敢叹。
但愿还家乐,不辞行路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熙攘的世间,人们都在努力拼搏。
为了满足各种需求,我们常常疲惫不堪。
离开熟悉的城市,经历无数的艰辛与磨难。
骑马赶赴远方的路途,心中却犹豫徘徊。
多年的朋友深情告别,眼泪流成了河。
亲友们的临别赠言不过“吃饱穿暖”四个字。
即将离开,又怎忍回头?前路漫长,充满未知。
回想过往的时光,遥望那片蓝天白云,独自感叹。
原本只想驾舟闲游,现在却踏上了征途。
出发时精神焕发,归来时衣衫显得宽大。
上了马背,无法怨恨什么;下了马背,又不敢轻易叹息。
只希望回家能无忧无虑,不惧路上的艰难险阻。
去完善
释义
1. 都门:京城城门,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2. 攘攘:形容人多而纷乱。
3. 经营:筹划营谋,这里指生计奔波。
4. 有求皆劳生:指有所追求的人都为生活忙碌。
5. 决别:告别。
6. 汍澜:流泪不止的样子。
7. 但加餐:只希望你多吃些饭,保重身体。
8. 矫首:昂首。
9. 事征鞍:从事长途旅行。
10. 颜色好:精神饱满。
11. 衣裳宽:形容憔悴消瘦。
12. 上马不能恨:指骑马前行时,心中的离愁无法发泄。
13. 下马不敢叹:指在离别时刻,因亲人劝告,不敢轻易叹气。
去完善
赏析
《出都门》以周行己的亲身阅历为基础,描述了离京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开篇借宇宙之“攘攘”引入人事纷扰的主题,揭示世人在各种事务中营求的常态。第二句则凸显了每个人劳碌奔波的真实生活情境,告诫我们寻求安稳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主人公离开京都时的诸多困难。他备马远行,临行前心中却充满矛盾;与友人别离时更是泪如雨下,心情沉重。此时亲人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他们只是希望行者能吃饱饭,保重身体。
告别家人,行者踏上了征途,心中却依旧牵挂京城的一切。于是他暗自许下心愿,希望自己回家后能过上快乐的生活,即使途中历经磨难也无怨无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都门》是宋代诗人周行己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的宋朝,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十分活跃。
周行己生活在这个时期,他曾在朝为官,后因故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慨,以及对故乡和亲情的深深眷恋。在这首《出都门》中,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离家远行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完善,文人学士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官场风波险恶,许多人因各种原因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周行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