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水月洞

标题包含
水月洞
癸水江头石似浮,银河影里月如钩。 无人弄杵看蟾兔,有客乘槎访斗牛。 自古鹊桥传七日,何年桂子落三秋。 金轮待欲长无缺,玉斧仍须妙手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流湍急的江边石头如同浮动在水面上,银色的河水倒映着如钩的新月。 没有人关注捣衣的石杵和天上的月亮,有的只是来船上的人探访星辰。 自古以来七夕的桥梁就传承着爱情的故事,而桂花何时落下已过了无数个秋天。 金碧辉煌的太阳始终圆满无缺,需要技艺高超的玉匠去不断修复完善。
去完善
释义
1. 癸水:指天上的水星。在古天文中,古人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宿和三垣,用以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其中“天干地支”的用法与风水学相关,通常用于纪年和占卜。癸为十天干之一,排在最后,五行属水。 2. 江头:江边。 3. 石似浮:意指水底的石头在水面上若隐若现,漂浮不定。 4. 银河:亦称“天河”,是宇宙中由无数恒星组成的星际空间。这里比喻清澈的水面反射星光,犹如银河般美丽。 5. 月如钩:形容月亮如同弯钩一样美丽。 6. 无人弄杵看蟾兔:这句诗出自《酉阳杂俎·天咫》中的故事,描述了仙女们为了捣制长生不老药而忙碌的场景。蟾兔,即传说中的月中玉兔。 7. 有客乘槎访斗牛:槎,木筏;斗牛,即北斗七星和牵牛星。这句诗暗示有人在乘木筏去访问天上星星的故事。 8. 自古鹊桥传七日:传说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会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此处的“七日”指的是七夕。 9. 何年桂子落三秋:相传嫦娥偷吃仙丹后变成月宫仙子,手中抱着一只兔子。吴刚因触犯天条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桂子落下便化为桂花雨。这里的“三秋”泛指秋季。 10. 金轮待欲长无缺:金轮,太阳的象征。这句诗暗示等待太阳从新月变成满月的过程。 11. 玉斧仍须妙手修:玉斧,神话传说中用来砍伐桂树的工具。这句诗表示即使有了神奇的玉斧,也还需要高明的技艺才能发挥作用。
去完善
赏析
《水月洞》是清代诗人张自明的作品,描绘了月光下的自然景观,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理想。 诗的开篇描述了江边石头的浮动感,如同银河中的月亮一样漂浮不定。这里的“癸水江头”可以理解为指代人生的困境和挑战,而“银河影里月如钩”则象征诗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紧接着的“无人弄杵看蟾兔,有客乘槎访斗牛”意味着诗人希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共同探讨人生哲学,寻求智慧的启示。 接下来的诗句中,“自古鹊桥传七日,何年桂子落三秋”展示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以“鹊桥”和“桂子”为象征,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金轮待欲长无缺,玉斧仍须妙手修”传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念:人生在世,应该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完美,同时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种人生观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歌充满了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理想。这首诗歌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月洞》是明代著名诗人张自明的作品,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约公元1537年)。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僵化,文人墨客的仕途之路变得愈发艰难。 张自明身处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阅历丰富,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当时的官场和社会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水月洞》,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