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雨
东方斜未彻,暝色淡初分。
宿鸟林中噪,凄风叶上闻。
钟鸣催过雨,星落避行云。
独立草堂内,涓涓群动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方尚未完全破晓,夜色逐渐淡化分开。
夜宿林中的鸟儿开始鸣叫,寒冷的微风在树叶间响起。
钟声响起催促着雨水离去,星星闪烁躲避着云彩。
独自站在草堂之中,周围的声音纷繁多样。
去完善
释义
1. 东方斜未彻:彻,消失的意思。东方斜未彻,指的是天边太阳还未完全落下,意味着清晨时分。
2. 暝色淡初分:暝色,指黄昏时的景色;初分,即将分开的时候。这句话描绘了日暮时分,天边的景象。
3. 宿鸟林中噪:宿鸟,归巢栖息的鸟儿;噪,吵闹。这一句是描述夜晚鸟儿归巢时嘈杂的声音。
4. 凄风叶上闻:凄风,寒冷的秋风;叶上闻,树叶上感受到。这句是说在秋风中,作者在树叶上感受到了秋天的寒冷。
5. 钟鸣催过雨:钟鸣,钟声响起;催过雨,催促雨停。表示钟声响起,像是催促雨赶紧停下来。
6. 星落避行云:星落,星星坠落;避,避开;行云,流动的云彩。意思是星落之后,云彩流动开来,仿佛星星在避开云彩。
7. 独立草堂内:独立,独自站立;草堂,茅草屋。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站在茅草屋内。
8. 涓涓群动纷:涓涓,形容水流细小却持续不断;群动纷,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一句描绘了连绵不断的细流和各种活动的热闹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晨雨》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郑樵的一首描绘清晨细雨的诗歌。全诗紧扣“晨雨”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在观察生活中的独特视角和对自然的感悟。
首联“东方斜未彻,暝色淡初分。”首先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太阳尚未完全升起,东方的天色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灰白色。这种淡淡的景象正是雨后的特征,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
颔联“宿鸟林中噪,凄风叶上闻。”进一步描绘了树林中的动态景象。夜晚栖息的鸟儿开始在林中啼鸣,似乎在欢迎这雨后的早晨;树叶上还残留着雨滴,被风吹过后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两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颈联“钟鸣催过雨,星落避行云。”继续写天空的景象。钟声响起,仿佛在催促雨水离开;星辰闪烁,如同在躲避飘荡的云彩。这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命和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尾联“独立草堂内,涓涓群动纷。”最后将视线转向诗人自己。他站在草堂之内,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切变化。随着画面的展开,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雨后清晨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和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晨雨》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郑樵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8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
郑樵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求学,勤奋治学,博览群书。他生活清苦,但精神世界丰富。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晨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较多,郑樵常常在清晨时分被雨滴惊醒。这首诗正是通过对晨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郑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人生挑战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