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鸾公自蜀归
禁院对生台,寻师到绿槐。
寺高猿看讲,钟动鸟知斋。
埽石月盈箒,滤泉花满筛。
归来逢圣节,吟步上尧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幽静的庭院里面对讲经台,我寻访师傅来到了绿荫葱郁的大树下。寺庙里的高台上,一只顽皮的猴子正在听法师讲授经书;钟声响起时,鸟儿们仿佛知道是斋饭时间到了。我们用扫帚扫去水中的石头,月光洒在上面如同波光粼粼;用筛子过滤清泉,周围的花朵似乎都被装进了筛子里。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恰逢圣诞佳节之际,我信步闲庭,漫步于这座古老的寺院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禁院:指朝廷官署所在地。
2. 生台:即讲堂,僧众听讲的地方。
3. 寻师:寻找并拜访学者或法师。
4. 绿槐:绿荫如盖的大槐树,这里代指佛门净地。
5. 寺高:意指寺庙地势高峻。
6. 猿看讲:指寺中听讲者众多,连山中的猿猴也被吸引而来。
7. 钟动:钟声响起,表示寺院中举行斋饭的时间到了。
8. 鸟知斋:意指鸟儿也能感知到斋饭的时刻。
9. 埽石:扫地的工具。
10. 月盈箒:形容扫帚上的月光犹如圆月一般丰满。
11. 滤泉:经过滤水器具过滤的泉水。
12. 花满筛:筛子上落满了花瓣,形容过滤泉水的过程中花朵也随之落下。
13. 圣节:指皇帝的生日。
14. 吟步:指边吟咏诗句边行走。
15. 尧阶:指天子的台阶,这里借指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鸾公在佛门净地共同学习的场景和心境。首联写两人相聚于禁院,面对生台,即指共同学习的场所。颔联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寺庙环境的高洁与宁静。颈联则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在此环境中求知若渴的心境。尾联表达了他们二人同庆圣节的喜悦之情,以及立志要有所作为的决心。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传达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喜鸾公自蜀归》,出自唐朝诗人李洞之手。创作时间是公元851年,正值唐朝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严重。
在这一年里,李洞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本来是一个喜欢隐居的文人,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寻找生计。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很多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也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文字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什么。
与此同时,唐朝晚期的社会状况也让李洞深感忧虑。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李洞决定以诗歌来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呼吁人们关注民生,反对腐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喜鸾公自蜀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洞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友情的珍视,也可以感受到他作为诗人的担当和责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