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远望

标题包含
远望
浮云尽扫暖微霄,去鹭归鸿入望遥。 积雨才收平野阔,夕阳未卷大江豪。 近看飘絮如千叶,远见修眉若一毫。 不有危楼高百尺,也应无处可呼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普(1247年-1315年),字敬之,号石堂,浙江台州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 陈普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周易》。他曾在太学学习,后回乡教书,培养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流动的云彩全都消散了,微微的天空显得暖意融融。远去的白鹭和回归的大雁在我视野中显得遥远不可捉摸。 连绵的雨水刚刚停歇,开阔的原野一览无遗。夕阳还未完全落下,长江的壮丽景观尽显无遗。 靠近了看飘落的柳絮,就像是一片片绿色的叶子;远观那起伏的山脉,如同细细的线条。如果没有这座巍峨的高楼直冲云霄,我想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让我高声呼喊。
去完善
释义
1. 浮云: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2. 微霄:高空,这里指蓝天。 3. 去鹭归鸿:离去的水鸟和归来的大雁。这里用来形容往来于江河湖泊的候鸟。 4. 望遥:视野遥远的地方。 5. 积雨:连绵不断的雨水。 6. 平野阔:平坦的原野显得宽广无边。 7. 夕阳未卷大江豪:太阳还未落山,江水波涛汹涌的景象。 8. 飘絮:空中飘落的柳絮或雪花。 9. 千叶:比喻很多片。 10. 修眉:长而美的眉毛,这里用来形容远处青山的形状。 11. 一毫:一丝,形容非常细微。 12. 危楼:高楼。 13. 百尺:形容高度很高。 14. 呼号:大声呼喊。
去完善
赏析
《远望》是诗人陈普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浮云、去鹭、归鸿、积雨、夕阳、大江等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浮云尽扫暖微霄,去鹭归鸿入望遥”,诗人以浮云和飞鸟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辽阔的自然景象。其中,“浮云尽扫”象征着天空的明亮与洁净,而“去鹭归鸿”则意味着鸟类的迁徙与自然规律。 颔联“积雨才收平野阔,夕阳未卷大江豪”,诗人通过描述雨后的大地和夕阳下的江水,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其中,“积雨才收”意味着雨水过后的大地显得更加开阔,而“夕阳未卷大江豪”则突出了夕阳照耀下江水的浩渺与壮美。 颈联“近看飘絮如千叶,远见修眉若一毫”,诗人通过对飘絮和远山的描绘,表达了其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和欣赏。其中,“近看飘絮如千叶”意味着近距离观察飘絮时的细腻感觉,而“远见修眉若一毫”则强调了远山之美的独特韵味。 尾联“不有危楼高百尺,也应无处可呼号”,诗人通过假设性的表达,表达了对危楼高度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在如此美丽的景色面前,人们可能会忘记了自己的存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远望》是南宋诗人陈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约公元1240年左右)。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蒙三国鼎立的时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 陈普出生于南宋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好学,但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放弃科举之路,转而投身于教育和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为主,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陈普以他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想象力,通过《远望》一诗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不满。诗中以“山色空蒙雨亦奇”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和世界的纷扰,以“故人相见”来表达人们期待团圆的愿望,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