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
马鞍山会异龙山,暮节登髙作等闲。
不逐游人存静观,唯依达士叩元关。
箭穿化鹤君何在,书寄宾鸿使未还。
引领庭闱方寸乱,倚松对菊涕潸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马鞍山上与异龙山相聚,暮色中登上高处也显得轻松。
不跟随游客追求热闹的景色,只依靠通达之士探求真理的门径。
射出的箭穿过白鹤的地方你在哪里呢,用书信告知的大雁使者还未回来。
遥望着家乡内心惆怅纷乱,靠着松树面对菊花不禁泪流满面。
去完善
释义
1. 马鞍山:这里指的应该是安徽省马鞍山的马鞍山,是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2. 异龙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有传说山中有龙居住,因此得名。
3. 暮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4. 登高:重阳节风俗之一,登山祈求长寿。
5. 等闲:轻易,平常。
6. 不逐:不去追随。
7. 静观:冷静观察,这里指不参与游人的活动。
8. 达士:达观之士,这里指有见识、看得开的人。
9. 元关:道教用语,指进入仙境的门径。
10. 箭穿化鹤: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神仙用箭射死一只鹤,鹤立刻化为美丽的仙女。这里的“君何在”表示对神仙或美好生活的向往。
11. 书寄宾鸿:古人有通过鸿雁传递书信的习俗,这里的“书寄宾鸿”表示寄出的一封信。
12. 使未还:使者还未回来。
13. 引领:抬头望向远方。
14. 庭闱:指家庭、家乡。
15. 方寸:形容内心混乱的状态。
16. 倚松对菊:靠着松树面对着菊花,是重阳节的一种象征性行为,代表着敬老、祈福。
17. 涕潸潸:泪流满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重九》,诗人洪皓以重阳节登山为题,表达出他的感慨与思念之情。诗中的“马鞍山”与“异龙山”都是诗人登山的地方,而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诗人以平静的心态登高望远,表现了他对世事的静观态度。
诗人通过“不逐游人”和“唯依达士”表达了对世俗的热闹和自己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取舍。他以“箭穿化鹤”的典故表达了对自己命运无常的忧虑,而“书寄宾鸿”则象征着自己对家人的牵挂。
在诗歌的最后,诗人用“倚松对菊”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境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他用“涕潸潸”来形容自己的泪水,体现出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生活的感慨,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九》是南宋诗人洪皓所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这是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金兵南下攻占中原,宋室南渡,偏安江南一隅。
洪皓在北宋末年曾任礼部尚书、徽猷阁直学士等职,后出任秀州知州。靖康之役爆发后,他因抗击金兵有功被升为延康殿学士、徽猷阁待制。后来金兵攻占临安,洪皓被俘北去,囚禁在金国长达十五年。
在金国的岁月里,洪皓身处异邦,心系故土,对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深感忧虑。他在重阳节这一天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切思念。在这首诗中,洪皓以重阳节的登高赏菊为契机,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用菊花象征自己的坚贞不屈,用酒来表达自己的忧愤之情。这种情感与当时南宋王朝面临的危机局势相呼应,使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