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翁
山未为高水未深,贱非泥土贵非金。
自来一种平怀看,到老何曾有二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不算高大,水也不深,低下的并非泥土,高贵的也并非黄金。
一直以来用平等的心态看待万事万物,直到老年也没有改变过初衷。
去完善
释义
坦翁:苏轼之号,南宋时文学家、书画家、词人,他对诗、文、书、画皆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包括豪放派与婉约派。
释惟一:明朝时期的一位僧人,他与文人苏轼有一定的交往。
1. 山未为高水未深:这里描述的是山水自然景象,并非具体指某地。“未为高”意为山不高峻,“未深”意指水不深湛。这句话传达了苏轼的平和的心态,他不求荣华富贵,以简朴生活为荣。
2. 贱非泥土贵非金:这里的“贱”是谦卑的意思,即表示自己身份卑微,不追求荣华富贵。同样,“贵非金”意味着苏轼认为自己不是尊贵显赫之人,不会去争权夺利。这两句表达了苏轼的超然物外、不慕荣华的高尚品质。
3. 自来一种平怀看:这里强调苏轼一生都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从容面对。
4. 老何曾有二心:这句表明了苏轼晚年仍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没有改变过初心。这里的“老”指的是苏轼晚年,“二心”是指动摇或改变的想法。
去完善
赏析
《坦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和对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首句“山未为高水未深”意味着世间的事物并非绝对的高低、深浅之分,暗示了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在地位或物质条件;第二句“贱非泥土贵非金”则进一步指出身份高低并非决定人品的关键因素。第三句“自来一种平怀看”强调了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切,不被名利所动;最后一句“到老何曾有二心”表明诗人在经历过人生的曲折与起伏后,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纯净的心灵。整首诗赞美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事的睿智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坦翁》是南宋诗人释惟一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金、南宋的对峙和战乱的困扰,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
释惟一是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的诗才横溢,以禅宗僧人的身份广结善缘,弘扬佛法。在战乱时期,他秉承了禅宗的慈悲为怀的精神,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民众的疾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南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较为繁荣,许多文人墨客投身于诗歌创作,诗词成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释惟一的这首《坦翁》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对一位坦翁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去完善